年5月20日,作为安徽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结果让淮河两岸的人民为之振奋。
花鼓灯,它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淳朴的民风,便捷的交通,富庶的土地为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它有歌、有舞、有戏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音乐风格取材广泛,节奏多变;舞蹈动作奔放欢快、灵巧优美,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被称之为“东方芭蕾”,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到了宋朝发展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明清时期最为繁荣盛行。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淮南、蚌埠、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花鼓灯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后场小戏、锣鼓演奏四部分,其中舞蹈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集体表演情绪舞“大花场”,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小花场”,还有结合了舞蹈、武术、技术表演的“盘鼓”等等。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花鼓灯的舞蹈动作真挚自然,极具感染力,都是艺人们长期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提供升华而成的。以前每到农村秋收完到来年春耕前,但逢庙会、春会等喜庆的节日,都会有花鼓灯的表演,特别热闹,特别喜庆。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那时的花鼓灯就像我们今天传唱的流行音乐一样,是最火热最时尚的流行文化,深受人民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随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花鼓灯也由一个地方的民间舞种,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目前花鼓灯的表演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流派:(淮南)凤台地区,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重人物情感的刻画,动作细腻优美,扇花变化多样,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阜阳)颍上地区,节奏比较缓慢,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是淮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向往;(蚌埠)怀远地区,舞姿复杂多变,动作轻捷矫健,潇洒倜傥,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民间舞蹈的典范。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影响和丰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目前由于具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凤台花鼓灯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我们的保护,将这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