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讲述过周总理的两位“母亲”:母亲万冬儿、嗣母陈氏。母亲为人处事方面给予他熏陶,嗣母给他幼年启蒙教育,两位母亲给了他多倍的关爱。令人惋惜的是,两位年轻的母亲因病相继离世,只陪伴了他短暂的10年。
周总理还有一位乳母蒋江氏,从他不满周岁的时候来到他们家,到周总理的两位母亲去世,乳母与周总理的家庭还有联系,一直到他12岁离开淮安。她婆家姓蒋,娘家姓江,家乡人都称她“蒋江氏”。
周总理的母亲万冬儿,是清河知县事万青选的女儿。她外貌端庄,心地善良,性格开明。常随为官的父亲外出,见识很广。嫁给周家,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周总理祖父母去世后,万冬儿开始料理家务。
母亲乐观秉直的个性、大方得体的处事原则,于周总理有着些许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总理的嗣母陈氏是他的四婶母,因四叔年纪轻轻得了肺疾,又没有孩子,作为周家长子长孙的他被过继给了小叔父“冲喜”,婶母就成了他的嗣母。
陈氏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能书善画,诗词皆通,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与他学习上的启蒙。
恩来不满周岁时过继给陈氏,嗣母无乳汁哺育,就在南门大街小鱼市口施家巷雇了20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小的恩来做乳母。
总理的乳母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劳动妇女,腰间长束一条围裙,干起活来利利索索。承担了哺育和照顾他的责任,陪伴他长大恩来喊她为“蒋妈妈”。
蒋妈妈极其真诚地把恩来当作自己的亲儿子看待。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着劳动人民诚实朴素的情感,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当乳母回老家看孩子的时,偶尔也会带着大鸾到自己家里去玩。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周恩来曾说:
我的乳母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
蒋妈妈会把米饭的来历数落得清清楚楚。怎样插秧,怎样收割,怎样舂米。从种到吃要经过十几道关口,每一道关口都是不容易的:“你以为吃米饭那样容易吗!才不哩!”
有一次,四岁的大鸾(周总理乳名)问蒋妈妈:“瓜也是种出来的吗?”
“对喽,大鸾,瓜也是种出来的。”蒋妈妈告诉他种瓜的方法。
等到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花园里种上南瓜,还没有锄头高的大鸾给菜地松土浇水。
秋天,他收获了几个大南瓜。他高兴得不得了,劳动的果实如此让人喜悦。这时他好钦佩蒋妈妈,蒋妈妈会帮他种瓜呀!
大鸾喜欢跟蒋妈妈上街。街上有许多新鲜的人和事。他可以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
乳母带他去拜神烧香,因此他也有机会看僮子(艺人)唱香火戏,自幼就耳濡目染了淮剧艺术。
据淮剧老艺人回忆,周总理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看过13次淮剧,淮剧是他看得最多的地方戏之一。
有一天,蒋妈妈带大鸾去东岳庙烧香。蒋妈妈相信天上有神,人要做好事才是敬神。
她希望大鸾从小敬畏神,也希望神和自己一样疼爱大鸾,赐福给大鸾。
当她虔诚地给神磕头烧香时,也让大鸾磕头,大鸾睁着稚气的大眼睛看着那些有三只眼睛或许多只手臂的用泥巴捏出来的奇奇怪怪的神像,倔强地说:“不,我不磕,它们都是泥巴做的”
蒋妈妈慌了,把大鸾拉到院子:“你呀,小孩子说这话,神仙要生气的。”
大鸾觉得委屈,不给泥像磕头有什么错呢?整整两天,他都不和蒋妈妈亲近。
没过几天蒋妈妈就忘记了大鸾不敬神的“罪过”,把大鸾领到自己的老家去玩了。
周总理乳母画像
年春天,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因病去世,离开才10岁的恩来而去。后来周总理回忆道:
“母亲在31岁时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这时父亲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了。
好在还有嗣母陈氏。嗣母对大鸾更加关心爱护。她性格好静,极少出门,只一心教大鸾读书。
年夏天,年仅30岁的嗣母也被肺痨夺去了生命。嗣母的去世,给幼小的周恩来又一次打击。
接连失去两位母亲,周恩来艰难地带着两个弟弟。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三叔父贻奎又是个残疾人,四叔叔早逝。在周家同辈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周恩来了,可是他也不过10岁。
周恩来童年住过的地方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乳母蒋江氏在恩来身旁照顾他们兄弟三人。
周恩来在淮安城东门东岳庙附近的龚家读书的时候,一天傍晚,下起了磅礴大雨。蒋妈妈在接他回来的路上,要背他回去。周恩来却怎么也不肯:“蒋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你小脚,路上滑,还是我搀着你走好!”就这样,他们互相搀扶着回家。
家里两位母亲不在了,乳母更加地疼爱他,怜惜他,等周恩来放假的时候,乳母把他带到了自己家中,和他们家人一起生活。
周恩来总理的乳母蒋江氏的孙子蒋庆生说:
我家世代是淮城贫农,祖母是淮城人,娘家姓江。总理乳名大鸾。总理幼年时家庭逐渐没落。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曾经在我家临街的茅屋房随我祖母居住半年。祖母说:“他吃点小菜就行了”不吃好的。总理幼年活泼好动,用手扒茅屋的泥墙。祖母说:“不能扒,扒大了,房屋会塌地”总理说:“我长大了给你盖新的”
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总理家还给过乳母几样东西。
床:双人棕棚一张,中间已经破个大洞,不能使用,存放在厨房,床架仍然完好,在卧室使用
橱:原为大站橱,,因年久下部腐朽,改锯掉为半截橱。现改装为碗橱,存堂屋使用。
花瓶:白地兰花,花为凤凰牡丹,有年代印记,瓶口破损一半。(以上几件物品是年的资料记载)
年17岁的周恩来在天津上学
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把12岁的周恩来带出了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
离开淮安之前,乳母用自己积攒的不多的积蓄给他添置了两身厚厚的新衣,一遍又一遍叮咛他在外万事小心。
周恩来走前还到两位母亲跟前拜祭辞别。走时,他随身带上了嗣母留下的诗文。乳母含着泪对大鸾说:“现在你真的要到外面的天空去飞翔了。这一走,我什么时候还能再看到大鸾啊!”
这一走,他一步一回首。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母亲,他对几位母亲的思念,始终都放在心底。在以后的日子里,周总理曾经数次提起过自己的几位母亲,回忆里满是亲恩未报的复杂感情。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多次向家乡人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他希望他们一切都好。他一直怀念着这位把自己喂养大的乳母。
蒋妈妈于年去世,终年68岁。
青年周恩来(中)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他的童年有生母、嗣母、乳母的疼爱。她们的爱护、仁慈和礼让,影响了周总理的性格,使他少了男性的粗枝大叶,多了几分柔韧。
周总理总能给人以尊重和理解,极其自然而得体,他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感动着全中国,感动着全世界。
总理的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一直保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是全党的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周总理已经离开了我们许久,他的人民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一提起他就感到亲切自然崇敬之情,斯人如在眼前。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