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题:重读长辈这部书
(年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字左右)
年天津卷高考作文别有意味。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而且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地阐发,可见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与长辈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并“以小见大”地发掘出具有一定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的内涵。再者,人生就是一本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与智慧,也是以长辈为镜子,进行反思自我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该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角度一:感知历史,薪火传承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这种精神又是通过民族成员代代相传而得以传承的。文章可以通过对长辈事迹的叙述,具体地感知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好民族精神,如从知识分子的长辈身上感知家国情怀,从革命军人的长辈身上感知责任意识、献身精神等。
角度二:感受爱心,感恩长辈。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一个匆忙的身影背后都有长辈关爱的目光,这种爱是人生的动力,感知长辈之爱,学会感恩,才有可能成为健全的人。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慈祥是爱,严厉也是爱,但是溺爱不是爱,爱的感知和发现需要有一双慧眼。文章可以写感知爱、发现爱的过程,借以揭示爱的真谛。
角度三:智慧人生,为我所用
社会是一部大书,人生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年轻人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长辈就是我们最好的指路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文章可以写自己怎样在长辈身上获得经验教训,如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接物,怎样面对成功或失败,等等,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展示长辈的教员作用。
角度四:超越代沟,和谐共处
代沟广义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为什么会有代沟?怎样对待代沟?代沟要不要填平?能不能填平?文章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自己与长辈相处的经历,讲故事,发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角度五:宏观考察,扬长避短
有人说: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年轻人却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年轻人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如何看待两代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进步还是倒退?要不要完全像上代人那样生活?文章可以自己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文章。
重读长辈这本书
看到那张暖黄色的专辑封面上那把陈旧的小提琴,我的心中竟响起了一阵悠扬的弦音。这一瞬,我的心不知怎的,跳进了童年的幻影里,不愿离开。我点开了那首歌,音乐声缓缓响起,这首歌叫“那年我五岁”。
“那年我五岁,爸爸对我说,学一点东西,否则你会一事无成……那年我十五岁,爸爸对我说,去交些朋友,否则你会孤独寂寞……那年我二十五岁,妈妈对我说,成个家吧,总是这样,你会空虚难过……那年我三十五岁,妈妈对我说,我们为你骄傲,可看上去你并不快乐……”
这一句句朴实的、熟悉的唠叨,在这悦耳的音乐声中竟显得如此亲切!可能歌手二十三十岁的心境,我尚未经历,可我听得出一种深情给予我的切肤的温度:那是爸爸妈妈的声音。
现在想来,我好像很久未和他们长长的谈话了。因为我厌恶,不耐烦。在小时候,爸爸妈妈仿佛是最不幸的两人,受尽天下的苦难与哀怨却无处释放,只得通过我泄出他们心中的不满,似乎我总是有着无数做不好的事情。我是天生与他们针锋相对,却有难解瓜葛,纠缠不清。
我曾愤恨自己的无能,为何自己不能摆脱困境,甚至义正言辞地告诉自己,是父母无能,才对晚辈求这求那,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父母是什么?不过是一个破账本,上面记满了没有营养的七零八碎。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争吵渐渐褪去了。终究,像终有停息之时的战火一般,日子变得平静,甚至都要忘了。
看着滑动的歌名,我不禁陷入记忆深处:那年我五岁,我在做什么?好像是在最天真浪漫的日子里,每天背着古诗,算着加减法吧。接下来呢?在那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里,那些美好的周末,我却要和一个个补习班打交道,想去触碰鼠标键盘的双手,被迫拿起了纸和笔,在我眼看着别的同学娱乐消遣时,我只能在父母的看管中,望向那无边的书本。
但我没有往日的恨意了。
我听他们说:“你要努力学习,上一个好大学。”“你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领导别人。”“你要很优秀,才能掌握你的生活……”
再看父母,他们早已被岁月侵蚀的容颜苍老,身形消瘦。破账本,这回真的变破、变旧了!可我到今日才发现里面的文字细密工整,内容充实真挚。他们将一生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不要浮华词藻,不写名言金句,而只用日复一日的亲切雕琢,写成他们爱的箴言。
回头看看他们,除了一份莫名的感动,却也不仅惊愕,在飞逝的光阴中,我究竟错过了多少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写散文应先“情动于中”,也正因有“情”,所以能将片段、画面连缀成文。首先,此文善于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由一首歌写起,自然流畅,也搭建了很好的散文格调。写文章自己能够“入境”,也才能引领读者走入作者的“心境”。其次,作者抒情毫不做作、隐晦。谈起父母的唠叨,作者有“切肤之痛”:父母太过苛刻了,“似乎我总是有着无数做不好的事情”。现实中,很多家庭即是如此。自打“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首先成了家里的“宝儿”,但后来却变成了家庭甚至家族的“未来”。当下社会是竞争社会,带着让孩子成人成才的“紧迫感”,家长们开始给孩子施压。也正是因此,在孩子眼中,家长往往成了“破账本”,“上面记满了没有营养的七零八碎”!简单的话语,却能引发读者的深思。而当孩子长大了,重新审视父母的“唠叨”,便“没有往日的恨意了”,因为那些唠叨都是期望、是满满的爱!此时,作者可能仍然不能和父母促膝长谈,但他的心里早已理解了父母,不会再轻易地错过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其实,文章完全可以写得再“美”一些,再“动人”一些,可我认为,这发自性情的真实流露,远比文章本身更为重要!
重读长辈这部书
我是家族小辈中唯一的女孩,可能也因为如此,他一直不喜欢我。
都说隔代亲,可他似乎从未对我流露出什么慈爱的神情,男孩们在院里追逐打闹,他自然是不许我去的,即使是表现出渴望也会受罚,在书房里关上一下午或是一整天。
开始的时候我会哭闹,喊父母放我出去,可他们不敢顶撞他们的父亲,在我回家后反是数落我的调皮。我还想过将他的书通通撕坏,可是怕挨打,所以也不了了之。最后我学乖了,只是蜷在角落里呆滞的盯着那一本本《论语》《大学》《中庸》。偶尔我会想,爷爷其实很像总摊在桌子上那本《秦律》,岁月的沧桑也掩盖不住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深文周纳的罪行。
上小学后,我渐渐不再被送到他那里去,他也搬离了那个旧宅。无巧不成书,我赌气似的从那里悄悄拿走的《三国演义》,竟成为我那一阵子最爱的课余消遣!以前最讨厌书房的我,现在甚至还不时的瞒着父母回到那里,用偷配的钥匙打开房门,返回或拿走一两本书。只是我不愿意再提起他,只要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清瘦苍老的身影,我就会下意识的一阵心悸。幸好,我那么多次出入,再没有遇见过他。
几个月前,母亲忽然说:“你也不小了,以前的事就别记挂了。今年去看看你爷爷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点头。
“妈,这个路口左拐。”“左拐?那是原来的房子,咱们要直走去墓地,那还有挺远呢。”“他……什么时候走的?”“啊,这你不知道?也是……得有十年了吧。”
虽然非常不想,但我的记忆中还是不可抑制的出现了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严肃的满是皱纹的脸。当年惨痛的教训,现在反倒成了珍贵的回忆!嗜书如命的性格是他培养起的,沉稳冷静的理性是他教导出的;他确实像我一直苦思冥想他为何偏爱的《秦律》——是在人生的开始枯燥乏味却立德树人的律法,尽管铁面无情但却保证人也好,国家也好,在初期一切尚不完善之时拥有标杆和导向。
我回家后又重读了一遍《秦律》,严苛不假,象他;殷切真心,像他。我在重新读书的同时,又重读了一遍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读懂了他严厉的外表和寄予厚望的心。
在这些之前,母亲告诉我:“你爷爷在你上学之后就住院去了,快闭眼时还说,把我那书房留给丫头。”
这是一篇精彩的散文。文章开头即显示出较强的运笔功力,简洁含蓄,留下悬念。直到第三段才交代了那个“他”便是“爷爷”。中间以对话形式交代了在爷爷去世十年后去探望爷爷的事,而文章结尾则更加深婉,感情深厚却含而不露。文章之动人在于感情之真实。爷爷对自己的严苛以至于让作者“只要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清瘦苍老的身影,我就会下意识的一阵心悸”,这便是心灵的“创伤”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长辈”因生活、性格等原因给晚辈造成了伤害,而这“伤害”往往是很难愈合的,若非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则非要心灵之觉醒才行。从作者淡然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心灵的成熟。儿时心灵的伤痛纵然难以挥去,但光阴会教导我们遗忘,“以前的事就别记挂了”,亲人就是亲人,血脉相连。“还是点点头”几个字说明作者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个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爷爷竟已去世十年了!这看似有点“荒诞”,但这样的事情不正在今天一幕幕地展演着吗?忙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忽视了亲情,日益遥远的心灵距离,让人们只能以种种做作艰难地维系着亲情。在学校,有很多孩子一年只能见到父母几次?隔代之亲有时更甚。文章之动人还在于感情之蕴藉。文章结尾,既包含了爷爷的悔悟,也包含了作者的悔悟。老人对作者是有爱的,只不过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常常把她锁在屋子里,也许他只是想让她做一个“闺阁中的女子”。作者终究也理解了爷爷的爱,理解了爷爷如“秦律”一样的性情。如此看来,跨越时间之河,重新阅读长辈做心灵之交流——善莫大焉!
父亲的风雨无阻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爱你的人始终默默在你身后,风雨无阻!”
这是一句我读了多遍的话。
那天,初二的我第一次在家面对醉了的父亲。从在门外对门宣泄着自己多余的力量与愤怒开始,到在屋子里席地而睡为止,一个小时之内我由害怕转为无奈,最终开始生出愤怒。那天,我罕见的主动翘了自己的补习,在昏沉沉的难过与抱怨的思维支配下,赌气般的喝下了人生中第一罐啤酒!奇怪的是,苦涩的液体从口中涌入,却又不争气的从眼中流了出来。想着阅读题里那对贫困的不乏温暖的父子,想着文中儿子的感叹与感动,我绝望的闭上了眼,瘫倒在冰凉的地上。
我其实也明白,忙于应酬的父亲四处奔波求的是什么。但我每每望见其他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照与指导,就不禁觉得父亲对于养儿养女的理解是那样浅薄。我知道如若缺钱,我也没有闲工夫去抱怨这些,可当我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困惑时,总是不住的希望他可以在身边。
但日子总归要过,我也在不断成长。逐渐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做饭吃饭,习惯了自己外出、回家,习惯了自己处理生活的种种琐事。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已经很是享受这份自由,也为自己可以感受到的进步而快乐。于是,毕竟是生养自己的父亲,埋怨,还是免了吧。
终于,我在正视父亲之后,猛然发觉了父亲在家中,对于祖父祖母与姑父姑母而言,总是如顶梁柱一般的存在。然而,于农村务农,生活贫困的祖父又有多少时间照看父亲呢?而对此父亲又何时有过怨言?!于是,在成长过后,我重新翻阅父亲这一部书,方才领略其中的深意。
父亲生于村庄,成就于城市,一路走来,又受过多少帮助和扶持?有些道理他未见不懂,可一路咬牙坚持过来的他更加明白,有些事,终究要靠自己。而他能为我做的,便唯有替我搭好更高的平台,如何接着向上攀爬,要我自己来悟。至于我迷惘无助之时,他又是否会焦急难过?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我成功向前迈开脚步时,我也曾看到他隐晦却最为诚挚的微笑!
于是,我于自己身上,于父亲身上,又读到了那句话。而这次重读之后,我终可以坚信,真的有人在我背后,风雨无阻!
阅读此文,我颇有共鸣。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家庭奔波的父亲形象,而作者的心理、情感也特别真实、真诚。父亲喝酒大醉而归,这种经历我也有,而且不止一次。开始当然是不理解,烦躁、赌气,和作者一样。但成长会让你明白,他是忙于应酬,或是人生失意,或是借酒浇愁。对于那于世俗社会谋生存的艰难不但应该理解,更应该给予一份关心,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助力。作为孩子,当然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总是不住的希望他可以在身边”,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阶段。现实之中,有的孩子会因为缺少关爱而变得冷漠自私,或是自暴自弃,所以,为人父母者务必要在自己打拼之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育。而作为孩子,则应尽量理解父母的“放手”,让自己在独立、自由的人生轨迹中更快地走向成熟。“如何接着向上攀爬,要我自己来悟”,作者的董事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孩子的长辈们尤其是爸爸,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幸福!“文贵乎真”,质朴的文字背后,是美好的心灵!
一梦黄梁一壶酒
这个故事我读过几遍了,上小学时读出的是孩子的好奇,上初中时读出的是主人的迂腐,现在将随一个年轻人一起去重读这个老故事。
这是一家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老店,隐藏在小巷深处,却不见冷清。顾客多是老者,面前一盏黄酒,闲适地聊着,店里的伙伴正在忙,一问才知道,这雨天,最是酿酒的时节。
说是店里的伙计,其实主要负责酿酒的,还是老店主。将米放进酒器,加上水,老人有些吃力地躬下身子,细细感触米的湿度是否合适。酿酒,最重要的是酒曲。老店的酒曲应是秘方,这用锦缎盒子包着,盒子样式古朴,略显沉旧。只见老人小心翼翼量出一块酒曲放进酒器,又仔仔细细地包起来收好,指挥小伙儿把酒器封上。
也没见有多复杂的工序,怎么这儿的酒那么出名?年轻人怀着满腹疑惑,见老者得空,忙迎上去问。老人听罢开怀大笑:“工序当然有,这才是第一步,不过这‘黄梁醉’出名不是靠得酿酒的工序哩!”老人请年轻人坐下,信手斟了一酒盅,开始了回忆。
这“黄梁醉”靠的是手法,酒曲的制作犹为重要。怎样选黄豆,怎样碾夫皮,总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学两年。然而这之前,还要先“练手”,要做到能捏着刚出锅的大豆不松手,为了释放大豆最本真的粮香,这一学又要十几年。半生弥坚,老人十八岁和父亲学艺,四十几岁才能酿出一壶优等的“黄梁醉”。
这手艺纯靠代代相传,除苦练别无它法。“其实现在啊,都不藏着掖着了,只希望有个人把手艺传下去,谁管什么家族了。”老人狠狠的抿了一口酒,出神地看着门外朦胧烟雨,双眼也朦胧起来,是映着门外的雨,还是匠人无人知晓的孤独?
年轻人亦要了杯“黄梁醉”,深棕色的酒浆看着平淡,又有谁知道,这酒水沉浮间翻滚着多少未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一口酒下肚,回荡在胸腔中的,是匠人们流传千载的情怀。
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好像从未改变。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盈绕中弥散,他看不见它,却知道,它就在这儿。
在老者湿润的眼中,年轻人读出的不是老人的守旧和落伍,而是匠人的坚持和守候。年轻人知道,没有这样的坚持和守候,我们就和美利坚、法兰西没有什么区别了。
读者诸君,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文章通过三读爷爷,突出造酒师傅对“黄梁醉”的痴情和对后继无人的忧虑,题材新颖独特,视野开阔,表达了作者对民间工艺日益凋零的忧思和深广的人文情怀。
表达点评:融情于叙事中,不见热烈的抒情,娓娓道来,平和的语言中蕴含深情。“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盈绕中弥散”,诗样的语言,耐人寻味。
特征点评:文章开篇总述,以“上高中时读出的是匠人的守候”点题,然后以第三人称叙述老匠人的造酒生涯及其乐与忧,最后以“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交代谜底,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阅卷评分)
素手劳心歌一曲
母亲不止一次地说过,外婆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最美的还属外婆的那双手,手指如嫩葱玉一般,或拾针搭线,一来一回中一对鸳鸯活灵活现,或握笔执墨,一笔一画泻出大好河山。
可我不信。自我记事起,从来就没有见过外婆的手有这般的丽人风采。它硬如生铁,又粗糙如柴,那数不清的疤痕沟壑,组成一道道脉流,纵横交错在祖母宽厚的手掌上。它已握不住笔,也刺不出鸳鸯,只会做家活杂事。
外婆的手何以会到了这种地步?母亲叹了口气,讲完那沧桑历史,我亦慨然。
外婆嫁到外购家时,那个家真可谓家徒四壁。分家时,外公仅得一间茅屋。他感到对不起外婆,外婆平静地收拾一切家什,安慰外公说,有个家,生活总是能过的。
搬家后,外婆的手再也接触不到未出阁时的琴棋书画,每天都忙着应付杂乱的柴草,漆黑的炉灶。她的手在扒煤烧柴中黑了,又在柴草荆棘中红了。外公紧紧握住那黝黑流血的手,长叹一声,潸然泪下。外婆微笑着,仿佛忘却了手上的痛和心中的少女梦,轻轻用她不再美丽的手拍着祖父突出的脊梁,学着电影里的台词劝慰外祖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后来外婆买了口大铁锅,黝黑漆亮,已长大的母亲围在铁锅旁吮吸着指头,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东西。外婆只笑着,熟练地翻炒着,任由油泡溅到手上,却已不觉疼痛。有了我之后,外婆还是会用这口铁锅煮好一家人的饭菜。温柔的火苗轻轻舔舐着锅底,铁锅一如既往地默默忍受着,一如它身后沉默微笑的外婆。
初次接触外婆的故事,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傻!娶奶奶养奶奶,不养奶奶回奶奶,虽说这话有些过分,可你娶我总得给我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吧。上了大学的姐姐告诉我,说这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年初,看淮剧《探寒窑》,我隐隐地感到,外婆的人生不那么简单,像王宝钏一样,外婆其实是一个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典型。甚至比王宝钏更伟大,王宝钏终究有一个夫君会荣华裹身的梦,外婆从未指望外公飞黄腾达,只是走到一起过属于自己的日子而已。对许多人来说,婚姻不过是占高枝、享清福而已,像某些现代青年所说的那样,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外婆却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虽然艰辛,那毕竟是自己的生活。
那日,外婆微眯着眼,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祖父为她捶着背,那画面温馨得一如祖母刺绣的鸳鸯。我看着外母的手,忍不住说:外婆,妈妈说你年轻的时候手可好看了!外祖母哈哈大笑,举起双手放于阳光下,神情仿佛在欣赏着一幅满意的艺术品。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一个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嫁给一个家徒四壁的人,演绎了一出《探寒窑》现代版,故事本身就有传奇色彩,人无我有,在选材上就高人一筹。
表达点评:蕴藉传神,语言精当。如“手指如嫩葱玉一般,或拾针搭线,一来一回中一对鸳鸯活灵活现,或握笔执墨,一笔一画泻出大好河山”,“举起双手放于阳光下,神情仿佛在欣赏着一幅满意的艺术品”诗样的语言,蕴藉传神,精当准确。给人以美感。
特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