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唱腔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源于盐、阜一带的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均被后来的淮剧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并改造趋于完善,到上世纪20年代,由于京剧(皮黄徽戏)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淮剧唱腔也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元素,特别是对于淮剧伴奏的影响,淮剧开始从单一的打击乐伴奏,开始有了二胡、四胡等多种器乐的伴奏如民国16年在苏州谢长钰与陈为翰合演《关公辞曹》,和琴师戴宝雨合作,吸收京剧板式,改造、和,又将锣鼓伴奏改为弦索伴奏,定名为。至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淮剧逐步形成、、三大主调,淮剧曲调趋向成熟。
淮调:俗称老淮调,淮北调,淮嘣子,是淮剧最原始,最古老的声腔之一。该曲调的基本音阶为“”,当它和旋律、唱法、节拍、节奏、语音等因素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极富个性和独具风格的戏曲化声腔,加之板腔体曲牌体系结构的广泛运用,既可反映剧种特点适合大段叙事性歌词的演唱,更能生动地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使之成为淮剧的三大主调中的支柱腔系之一。
代表剧目:《探寒窑》中的我的苦命的宝钏啊,见银花捧破碗。《卖油郎》中的卖香油。《女审》中的三项大罪。《合同记》中骂城隍等等。
拉调:是淮调声腔发展的继续,又是淮调声腔发展中的破格和变体。年前后,淮剧艺人谢长钰,为了剧种的生存和发展,在〔老淮调〕的基础上大胆地迈出淮剧声腔改革创新的第一步。他参照京剧文场伴奏的方法,打破了早期淮剧仅有锣鼓伴奏的旧程式,吸收了民间音乐色彩音调,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和琴师戴宝雨共同研磨创新了一种新的声腔,由于在演唱形式上加进了胡琴,三弦等丝弦乐器伴奏,把唱腔和音乐过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而人们就称此曲调为〔拉调〕。
代表剧目:《女审》中的宋天子大摆庆功宴。《打金枝》中唐君蕊头戴翠冠和《玉杯缘》中三年前为救父。《柳燕娘》中眺望对岸思江郎等等。
自由调:是继拉调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自成体系的新腔系,由著名淮剧艺术家筱文绝在传统曲牌〔拉调〕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由于这种新腔系突破了“起、平、落”的传统程式,板式、节奏可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情绪变化而转换;唱词格式灵活,句式可长可短,且曲调旋律流畅,音域启动范围广;灵活的行腔更有助于吐字发声,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在演唱形式上也较为自由,因此称为〔自由调〕。
代表剧目:《白蛇传》中自从去到金山后和断桥会见许郎面。《白虎堂》中河塘搬兵。《唐知县审诰命》中锣鼓喧天好排场。《画姑情》中买油条等等。
江苏淮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