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关于四大徽班进京城,以及国粹京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关于“四大徽班”进京城,以及一些关于国粹京剧由来的小故事.

提起徽班,最初是指在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并在扬州一带最为盛行的戏曲班社。他们以唱徽调、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因艺人多以来自安徽等地为主,故得名为:徽班。

这徽班,源于明代。所表演的内容,包括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等故事。如《双下山》《贵妃醉酒》《借靴》《审乌盆》等,都是其传统的曲目。这里面儿,主要又可分为: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它们彼此之间各有一套锣鼓经,效果也各具特色。到了明末,安徽青阳、安庆、徽州的声腔已趋流行,同时安徽优伶的技艺,已显露头角。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它们已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其中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各地方剧种,都曾受到过徽剧的影响。

这徽剧,一般认为它就是我国国粹京剧的前身儿,其中,它就包含有"四大徽班"的进京的故事。相传当年清朝的统治者们都很喜欢戏曲,所以地方上,经常借各种庆典之由,向皇帝献媚。到了清乾隆帝时,戏曲已被拆分为雅、花两部。这雅部,即指昆腔;花部又名乱弹,泛指昆腔外,一切地方性质的声腔。在乾隆五十五年(年)的秋天,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各地借机奉承,纷纷派出阵容十分强大的实力演出队伍到京城贺寿。在这些队伍中,有一支由闽浙总督伍拉纳推荐、以著名旦角,扬州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子的戏班,即三庆班入京。这只班底可以说是最早进入京城来的,他们以唱二簧声调为主,并以其作为基本声腔,兼具昆曲、吹腔、梆子,再融合当时的京、秦两腔,又萃集了其它剧种所长,从而形式了曲调优美、贴近生活、颇受当时京城百姓喜爱的一种戏风。故当时的这么一场祝寿演出下来,立即就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

当然,在此之前,秦腔、昆剧早已先行流入北京。听说三庆班在京城尝到了“甜头”之后,又有四喜班、启秀班、倪翠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寻求发展。一时之间,京城里出现了多种戏曲风格的徽戏。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从而逐渐的,压倒了盛行于京城的秦腔与昆剧。当时秦腔班和昆剧的演员,也多转入了徽班,从而形成了徽、秦两腔的融合,并成为了当时京城戏曲界的主流。进京的这6个戏班,后来也逐渐开始合并,并最终形成了清朝乾隆年间,在北京剧坛上,实力最为强大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它们就是被后人统称为的“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进京后,使得我国的戏曲事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为京剧的衍变奠定了基础。到了清嘉庆年间,"汉调"进京参加演出,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又称楚调,西皮调),都是同属"皮簧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主攻汉调的。而徽班又兼习汉调之长,并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造成了西皮与二簧合流,从而形成了在京师影响力最大的“皮簧戏”。因此这四大徽班,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当时的徽班,它们不但擅演徽戏,昆腔也是常演的戏目,演员也不在仅仅只有安徽人了。这种兼容并蓄的作法,从而又一次博得了观众的欢迎。它们不但使得徽班声誉日隆,而且“皮簧戏”,也因此身价日增。其中三庆班以二簧调突出的老生程长庚(徽调)、与擅长西皮的四喜班的张二奎(京音)、和以做工取胜的春台班的余三胜(汉调),这三位大师,三足鼎立,并称为当时扮演老生中的“前三鼎甲”。

到了清道光年间,皮簧戏不断发展,并日进成熟。此时,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其中也具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戏种,进一步完善后,就被叫做了“京戏”,并最终成为了被后人称之为的“京剧”。到了清咸丰年间,四大徽班已遥遥领先于各类剧团。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皆出于此。“皮簧戏”、“皮簧调”也在此刻,行为大成。故京剧之兴,与四大徽班之起,息息相关.它们的进京,也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

这四大徽班,在表演风格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轴子”读“咒”,为剧本之意)、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其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四喜班的“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他们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生气勃勃的青少年为主,从而突出孩童戏曲的特点。“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火爆的武戏。

具体介绍一下它们就是: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由江春、夏文洀、余老四等撮合,把三个小的安庆戏班,重新组合为了一个班,名为“三庆”。19世纪中期,三庆班在程长庚的领导下,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四大徽班领袖。其"小荣椿科班"是京剧历史上最早的科班。其培养出陈德霖、钱金福、卢胜奎等名伶,他们对徽班向京剧的转变,有着突出贡献。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等清末著名演员,也均是三庆班出身。程长庚于年去世后,三庆班逐渐衰落,年在杨月楼去世后,三庆班正式解散。

四喜班是在乾隆中期,组建于安徽,进京前活跃于扬州、苏州等地。嘉庆六年入京,当时以徽班兼演昆曲出名。道光以后,所演剧目,逐渐纯为京剧。张二奎,王九玲,刘赶三,杨鸣玉,沈宝珠,梅巧龄,时小福,余紫云,孙菊仙,穆凤山等名人,均属此班,其中梅巧龄就是梅兰芳的祖父。到了光绪中期庚子年,四喜班散伙。后来,张长保、王长林复组。不久,于宣统二年再次散班。

和春班:嘉庆八年(年)在李铁拐斜街组建,它是四大徽班中成立最晚、而解散最早的。虽然它短寿,但其却对京剧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如当年庄亲王王府,就曾注资过它,故和春班,也称王府大班。和春班首开创京剧中武戏之先河,并且编演和上演了诸多的剧本。这些剧本在当时,上座率都很高。但好景不长,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嘉庆帝下旨,禁止演武戏。到了嘉庆驾崩,道光即位,又因三年国丧,不许演出,这又一次影响了和春班的营业。在道光十三年(年),优秀演员都投奔其他戏班,和春班因此而解散。散后不久,又复班,但营业效果还是不佳。再后来,楚调演员王洪贵加盟,和春班稍有起色。道光驾崩后,又国丧不许演出,王洪贵等名伶回转原籍。和春班于咸丰五年左右,正式散班。

清朝中叶,南方安徽省太湖县一带的戏班,以“春台”命名的戏班有很多。普遍认为,四大徽班中春台班的主人,是扬州盐商江春。江家是徽州人,只因喜爱唱戏,他便组成一个家庭戏班。春台班于乾隆末年进京演出,并以童伶戏见长。演员有汪年宝(汪桂芬的父亲)等,其中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就曾任的班主。春台班于民国初年解散。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了新腔,徽剧渐见衰落。但在徽州当地,仍十分兴盛,并有“唱徽不唱京”之说。其中以庆升、采庆、同庆、阳春最为著名,它们被称作为“京外四大徽班”。北京可以说是京剧的摇篮,其作为中国的国粹,在年,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而四大徽班进京,对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又可以把它们誉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那好了,今儿呢,就先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