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切切说传书,人神的爱情背后

今天是博物馆日。我逛过多少博物馆?大大小小很多,不好说。前天去南京老门东,却看到一个极小的博物馆,“南京越剧博物馆”。

对戏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诞生在浙江省,主要活跃在江浙沪等地。原来与京剧一样都是男角。后来却改变了性别,生旦净末丑全由女性扮演。

老门东不起眼的小博物馆

与越剧,我一见钟情。刚工作不久,单位放电影。我看了今生第一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号称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个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现代京剧,只看过听过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几出戏。

“梁祝”,还有个钢琴协奏曲,非常好听。在没有更多娱乐项目和方式的四十年前,我希望有更多机会欣赏到越剧。由此喜欢上了所有的戏剧。那时候的戏剧电影如绍剧、昆剧、京剧、豫剧和吕剧,只要有得放,我一定会买票捧场。看多了我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京剧大气,越剧典雅,北方的诸如梆子类型的戏剧,更加直白。

越剧《红楼梦》放映时,我连着看了三遍。因为这部剧,我喜欢上了《红楼梦》小说。那是后话。揣摩后我多少能听出范瑞娟与徐玉兰唱腔上的差异。我喜欢了王文娟的柔美和袁雪芬的刚强。我还知道了著名的越剧十姐妹。

“南京越剧博物馆”,与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有关吧。我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越剧十姐妹开枝散叶,到全国各地组建越剧团。竺水招到了南京,她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均能得心应手地表演。

华美的冠

相比其它剧团的“省字号”,进入江苏的越剧团,只有“市字号”。与今天的“散装江苏”一样,江苏有无锡的锡剧、扬州的扬剧、苏北的淮剧、苏州的昆剧等等,都是“市”剧。到了南京,组建了南京市越剧团后,竺水招是当仁不让的主演,也是南京市越剧团首任团长。个人觉得,她的唱腔与其他越剧演员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在她的《屈原》中,特别明显。

认识竺水招,从电影《柳毅传书》开始。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个人小事。在看了越剧《柳毅传书》后,我错误地将柳毅与历史上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混了。那时候看书查资料都不容易。柳毅为饱受婚姻虐待的龙女三娘传书纯属仗义,没带一点个人私利。这样的行为与柳下惠有区别吗?

在南京市越剧博物馆,我看到了很多当年演出和拍摄电影时,竺水招穿过的服装,用过的道具,以及众多青春美貌的戏剧照片。改革开放后,她女儿竺小招女承母业,接管了南京市越剧团。她们重新排练了“柳毅传书”,终究没能创出自己的路子来。这样的情况,在越剧界似乎很流行,或者说是规律。

上海越剧院,当年一出《五女拜寿》,推出一众小花。可惜对于师承的过于讲究,忘却了大画家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导致今天越剧的日渐式微。很可惜。南京越剧团,应该也是一样的困境吧。

竺水招剧照

博物馆不大,为过去民居改造而来。相比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博物馆,这个以南京越剧团六十多年历史为专题的展馆,自有特色。博物馆由展馆、戏台和研究会三部分组成。展馆里的文物,不是很多。但是都是真实的戏服与道具。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是说当今社会的普通人面对竞争的态度。对于演员来说,正常真实的生活,恐怕才是她们的终极追求。

不知道在那个“非常十年”中,这些出演帝王将相的演员们,遭受了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是活着。”臧克家的诗,明白如水,却说明了生死的哲学。人掌握不了生,也掌控不了死。什么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对大多数人都是一个词。竺水招没有活到高寿。十姐妹中很多人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第二春。

坐在展馆后的戏台前,我陷入沉思中。竺水招一辈子留下的影像,只有“柳毅传书”中温文尔雅的柳毅。事实上她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各个行当都有。在转为小生之前,她是美丽的青衣。据说她扮演的“碧玉簪”中李秀英,其中《三盖衣》这一场,身段、步法在旦角中都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可惜这出戏,我们看不到了。那时的的舞台表演,没有视频与短视频。金彩凤的“三盖衣”,我看了无数遍。每一次都如痴如醉。金彩凤有没有达到“翩若惊鸿”的程度?好像没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过。竺水招有。

“柳毅传书”,一个喜剧结尾的剧目。竺水招一生,却悲剧结尾。人生与戏剧之间,冥冥之中有什么联系?

空空舞台,丝竹绕耳

走出小小博物馆,我回头再一次看看外观。民居风格,小青砖坡屋面,一幢在老门东常见不过的建筑。我想,如果有时间走进每一幢建筑,或许都有意外的惊喜。然而我认为,南京市越剧博物馆这一幢,给我的惊喜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

有关博物馆的故事,有很多。这个袖珍的主题博物馆,我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