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剧博物馆梨园撷英精彩纷呈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这根大树的“根”是什么?哪些又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枝杈、树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化中哪些经典所承受的价值观构成了我们的“魂”?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我在江苏淮剧博物馆考察时,这个突然从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而挥之不去。我曾经想,如果允许我把眼前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掰开了再揉碎了,能否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不知道,我也根本不想知道。如果真的是严格贯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要求,只有梳理出那些传承至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才能说得清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传承的凝聚力,这是何等的重要。

说真的,江苏淮剧博物馆我前年来考察时就去看过,这个馆所处的位置,是盐城市最好的地段之一,位居于聚龙湖公园的东侧人民南路9号。整个建筑设计的风格,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合院式组合搭配得非常得体,远远望去必有一番韵味。但当你踏进展馆内的一瞬间,给你的感觉这里的一切,呈现得有些苍凉和无奈,有价值的资料不少,但布展手法陈旧,让你无法想象这是盐城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淮剧是盐城的地方戏,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年建馆以来,从未改版和升级。这是一座中国首家淮剧博物馆,更是江苏省文化艺术类专业博物馆,其主要任务是展陈、收集淮剧艺术珍品及与之相关的文物资料;对古代、近现代,各种淮剧艺史料进行研究;继承优秀淮剧遗产,发展淮剧艺术事业的综合类博物馆。

淮剧发源于盐阜地区,流行于江苏、上海等地,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年6月该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平方米)。开馆以来,在传播普及淮剧知识、收集淮剧资料、传承淮剧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盐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项目和文化名片,曾多次接待国家、省部领导、重要客商及外宾来馆观赏、学习。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我们一起进入昨夜的星辰,探索梨园如梦的前世今生。我一进入序厅就被正中的通景浮雕吸引住了,题为“月照江淮淮调生”,两侧浮雕讲的是淮剧经典剧目,左侧是《赞貂》和《女审》,右侧是《千里送京娘》和《赠塔》。此浮雕如果从艺术角度来看,做得很一般,但两根红色偏柱上刻录着一副对联“方寸地万里江山,顷刻间千秋事业”读后令人感动。源于草根、起于水乡的萌芽时期,这个古老的剧种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分量不轻。江淮地区自古经济、文化欠发达,巫风盛行。早在明清时期江淮大地的民间就活跃着一些地方戏曲活动,这些曲艺当时一般都是在官府内庭、佛教寺庙、民间婚丧喜事、节庆活动之中,为新剧种萌芽的诞生投入了酵母剂,同时也积累了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可以从“淮剧起源历史天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场景,它以史诗般的展示手法,再现了多年前淮剧起源阶段的各种艺术元素:如傩戏、香火戏、车水歌、秧歌、牛歌、渔歌、以及盐工号子为题材,展现了这块土地上的多元文化。看到这些展示,我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去提炼、概括其精髓?其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博大精深,内涵无比丰厚,对其精神实质的认识则是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探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可以继承发扬的东西太多,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然后去粗取精地去改造、去继承、去利用。淮剧的初始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就是老艺人们一直挂在嘴边的“门叹词”。据查阅资料才搞清楚,清代中叶,一些民间说唱的艺人们常在农闲时节和荒年身边带着极简单的器物,走村串户沿街卖艺,这些说唱形式被称为“门叹词”。后来,门叹词与香火戏以及各种民歌、民俗、劳动号子融为一体,逐步发展成为“江淮小戏”,又被称为“三可子”。从这一种表现形式来说,就是香火戏、门叹词和徽戏三者融合在一起都可以的新剧种,小生、小旦和小丑三种行当齐全,就能搭配到位,从声腔来看,香火戏、门叹词和徽戏三种曲调谁也不排斥谁。这里有一本相对保存完好《吕氏家谱》是从建湖县上岗村征集来的清代遗物。墙上的照片就是当时的主人吕维翔,他生于年,是徽剧、江淮戏的艺人。根据家谱考证,吕氏为梨园世家,而吕维翔已经是吕家从事“香火戏”演艺的第八代传人,以此推算,江淮戏(淮剧)在这块土地上迄今应有多年的历史了。

徽班入京、入淮,这里记载是乾隆五十五年(我目前还没有核对是否准确),但当初的徽戏随徽商分两路走出安徽,这已经早就被历史而记载下来的事实。一支沿着水运发达的大运河北上,成为中国京剧的开山之祖,另一支则沿着内河航运东进,入盐淮地区。这期间许多徽班艺人先后都加入了“三可子”,由于徽班艺人的大量涌入,同时又带入了大量的徽班剧目,一下获得淮安、盐城、高邮、宝应、兴化等盐阜地区,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徽夹可”就是同一个剧目,同台演出中根据不同人物分别唱徽戏和三可子曲调。

清朝晚期虽然整个社会混乱不堪,国不是国家不是家,落幕般的大清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夕阳余晖,这种时候梨园还在夕阳余晖的反照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徽剧、京剧与淮剧相互交融,各个剧种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表演精湛、身怀绝技的优秀演员。诞生于苏北平原上这个古老剧种,历经两百多年的创造与成长,如今拥有了以“九莲”、“十三英”、“七二记”为代表的千余出传统剧目,在盐阜革命老区曾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日救亡作出过杰出贡献。许多老表演艺术家能够在淮剧新编演出中,适应现代戏的需要,改变自己一生的功底与习惯,认真投入到现代戏中,为老区人民献上新鲜的艺术享受,曾经多次获得领导和百姓的欢迎和好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广大的淮剧艺术工作者,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将这一剧种又推向了新的高度,多部作品在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淮剧工作者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这门散发着苏北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为革命老区赢得了荣誉,为江淮文化增添了光彩。

目前,全国专业淮剧团有14家,作为淮剧的故乡,仅盐城市范围内就占了6家。他们打破地域,将其定位为淮剧艺术发展史的集中展示地。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徽剧、京剧等剧目的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剧目宝库、独特的音乐唱腔和令人赞叹的表演技巧,其韵律优美,博大深邃。进入该馆,就如同置身于奇妙的淮剧知识宫。

当你在群星璀璨、百花争艳的名人名作厅里,你会感受到这里:梨园撷英,精彩纷呈,淮韵长流,奇葩飘香,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剧。作为淮剧之乡,丰厚的土壤培养了众多的淮剧艺术家,这个剧曾广泛流行于江苏、上海、浙北、皖东等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众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这里收藏汇集了江苏、上海、台湾等地区众多淮剧表演团体的艺术精粹,凸显了淮剧艺术名家荟萃,新人辈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这里是培养淮剧人才的红色摇篮,多年来有一支为淮剧艺术辛勤耕耘的剧作家和理论家,更有一支为淮剧的复兴与繁荣而顽强拼搏、锐意改革的表演团体,她们的存在,她们的坚守,让淮剧香飘四海,走向世界。该博物馆馆长徐宁女士告诉我,她们把“服务淮剧、传播传承淮剧”放在首位,守望住淮剧诞生的根脉与家园、彰显出淮剧的无限魅力、唱出淮剧丰厚的文化底蕴、更要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在这里参观,你可以随时通过展厅展出的剧本手稿、经典剧照、视听资料、舞台模型、服装道具等珍贵藏品,全面了解淮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颂扬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献身淮剧事业的执着精神,彰显出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

淮剧博物馆体量在地级市中不算大,但她作为盐城市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战略地,肩负着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戏剧文物标本,传承祖先的成绩与光荣,一点儿也不比省级以上的大馆差。她所展示的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均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起到了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觉效果。记得美国博物馆学者诺布尔曾在他的《博物馆宣言》中将博物馆的五个功能比喻为五个手指,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淮剧博物馆集历史性、艺术性、研究性、社会性于一体,虽说谈不上原真遗址性,但她还是生存在淮剧诞生的土地上。你不得不承认,这座并不算很大的淮剧博物馆是淮剧艺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加油站”,是盐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的关键占位,是所有淮剧人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她们正在思考淮剧博物馆的传承功能怎样才能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拓展,坚持以人为本,扩大服务创新,使淮剧博物馆成为展示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经典、培养城市风骨、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戏剧文化传承与弘扬,在空灵和充实两方面都尽了全力,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梨园界无数表演艺术家们用他(她)们的心灵、情感、热爱、奉献组合成数万束追光,映射在星光璀璨的背景上,为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这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增添了无限浪漫与温馨,此境界丰实而空灵,呈现出灿烂的璀璨星空。

(作者:丹青,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