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昨天在斜土社区文化中心举办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七十多名小选手有备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午海选先淘汰一半人,下午复赛随即选出20名决赛选手,快节奏的赛制让不少小朋友第一次体会到了参赛的紧张。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沪剧是上海的家乡戏,希望更多的家长重视本土文化,学说沪语、学唱沪剧并不是以后一定要做演员,这样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也许将来都会成为沪剧的爱好者和推动者。”
图说:参赛小选手在台上官方图
平均年龄8岁
别看这群孩子平均年龄只有8岁,最小的才4岁,他们中不少都是学校的小名人了。在台上唱着《雌老虎独叹》的朱页就是学校的小明星,穿戴上服装头饰的扮相让她和“雌老虎”真有几分神似。11岁的郑子墨在洛川学校就读,他在复赛时表演的是他最拿手的《娘舅赋》。出生于淮剧世家的他从小就接受了戏曲的熏陶,因为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被班主任推荐到校沪剧表演艺术班,年又参加了沪语训练营,在字还没认全的时候,郑子墨就开始一边听名家唱段,一边手抄唱词,整整抄了一厚本。沪剧院的原创大戏《敦煌女儿》《一号机密》,他不仅看过,还能哼唱出来。
更多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希望他们可以学说上海话,从沪语接触到沪剧的。5岁的萌娃何凌芯是个地道上海小囡,却不愿意说上海话。爷爷何金健曾在南汇沪剧团担任过作曲,就将她送到了沪语训练营,一周一次专业课,爷爷自己还在家里一周三次给孙女开小灶。昨天在台上一亮相,何凌芯就受到了评委好评:“才5岁,身上就有一股正气,不容易。”9岁的徐一丁父母都是东北人,在上海出生的她,不仅一句上海话不会说,连一句东北话也不会说。在沪语训练营里,她跟着老师学说上海话,还交到了知心的好朋友,每逢学校文艺汇演,她也总有机会上台表演。
图说:何凌芯表演中官方图
更多人学沪剧
茅善玉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学沪剧的人越来越多,沪语训练营就像夏天的温度计一样升温,从报名人数就能让沪剧人直观地感受到家长和小朋友对沪剧的热情。复赛评委王明达表示,虽然这只是海选和复赛,但演出水准已经完全可以作为一次儿童沪剧汇报演出了。尽管每个小选手都可爱得让评委不忍心拒绝,但大家还是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忍痛割爱。评委们透露了一个评选条件,在水平差不多的前提下,优先让年纪小的选手通过。王明达解释道:“演员其实是特殊人才,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尤其是戏曲演员。嗓音、长相、身材、悟性,很多都是先天条件决定的,越小培养,越容易成才。”
来自26所中小学校的小选手们分为个人组和集体组,昨天举行的是个人组海选和复赛,《芦荡火种》《红灯记》《江姐》《洪湖赤卫队》《回望》等剧目中的红色经典唱段在选手们稚嫩的演绎下别有一番趣味。待23日、24日决赛后,本次比赛将于29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颁发“红花奖”“新苗奖”“最佳集体奖”“优秀组织奖”“网络人气奖”“原创作品奖”等多个奖项。最终选出的优秀选手和优秀节目将有机会在“歌唱祖国、歌颂英雄沪剧交响音乐会”和“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亮相。“红花奖”获奖选手和小梅花奖以及小白玉兰奖获得者将全部纳入上海沪剧院沪剧储备人才库,今后有机会在沪剧院的各类大戏和大型活动演出中亮相。(新民晚报记者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