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淮剧小镇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00:44

年9月15日下午,江苏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又一堂课开讲,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靳扬扬老师带领学员们一同观赏了现代淮剧名作《小镇》。该剧是近年来江苏现实题材创作领域的精品,其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徐新华历经十年之久,精心酝酿打磨而成。年该剧由江苏省淮剧团首演,先后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大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中国戏剧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观剧结束后,靳扬扬老师从剧目本身、淮剧发展本体以及淮剧与其他艺术样式的融合发展三个维度剖析,引导学员们对淮剧《小镇》进行深层次探究,同时,学员们各抒己见,相互分享观剧后的心得感悟。

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靳扬扬:

鲁迅在评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曾说道:“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夺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在淮剧《小镇》中传达出同样的观点:人性的美好是有瑕疵的。正如企业家的女儿姚瑶在剧尾说道:“这个世界有值得我们相信的美好!这美好因有过瑕疵而更加可贵。”故事中朱文轩选择坦然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他不愿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不愿像朱老爹那样半辈子都背负着谎言与愧疚,最终为了小镇担当责任,重塑信仰,救赎灵魂。《小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反转,背后有着极其深远的寓意。

该剧改编自19世纪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而《小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将两个多世纪以前的欧美文学引进到中国,并用淮剧的形式呈现,该剧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难题,做到自然顺畅的本土化改编的呢?另外,该如何理解剧中人物所面临的“灵魂过山车”?

南京广电集团主任编辑叶帆:

淮剧《小镇》中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剧中的青铜钟、邓丽君的《小城故事》以及《三字经》的使用,这些元素最终将舶来品艺术有机融合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当中。同时在剧中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网络直播、银行贷款等,使其更具时代气息。

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人类都会面临相似的人性问题。比如剧中人物所面临的抉择:是否违背良心以帮助骨肉血亲走出泥泞,是否能抵抗金钱的诱惑而守住初心。所以他们对人性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西方可能会用歌剧、音乐剧而我们则采用淮剧,当然也有可能是京剧、扬剧、昆剧等等。

通州区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姜冬云:

《小镇》的主题其实是对人性的挖掘,这种从人的本质出发所进行的创作,在结合实际生活后,都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剧中角色不断面临着灵魂的拷问与选择,在个人私欲与社会道德的博弈之中,主人公陷入无限的纠结与徘徊。演员通过表情、动作、音调等将这种心灵的煎熬与扭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二级演员陈丹娜:

编剧采用中国的传统方式进行演绎,迎合了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淮剧作为地方戏剧形式,能够生动演绎小故事,丰满塑造小人物,非常贴近百姓的心声。朱老爹是小镇的一座丰碑,然而作为人他当然会有瑕疵,他选择背负痛苦与愧疚度过一生。而主人公朱文轩面对同样的境遇,选择打破固有的模式,为小镇竖立一座新的丰碑。

24小时美术馆馆长王小兰:

生灵都存在着本能的私欲,而人性从古至今都存在弱点。这部剧给予我最大的震撼是剧中对人物心灵的救赎,以及如何经过洗礼找到初心。现代的艺术创作都与时代分不开,无论是马克·吐温还是我们的本土艺术,都是建立在世界性的基础之上。总之,这部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带给我直击心灵的艺术享受。

南京九华美术馆馆长熊继平:

该剧借鉴了马克·吐温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的剧情框架,将题材落到中国本土小镇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此剧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优秀的表演团队与精良的制作团队。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创作部召集人、三级编剧俞思含:

淮剧《小镇》最大的特点是剧中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致描绘,这也是戏曲的特色,它似乎并不注重故事情节,而是聚焦于放大即时的人物心理。《小镇》是徐新华老师所作灵魂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她的第二部作品《小城》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眼科医生面临骨肉亲情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所进行的痛苦抉择。相比来说《小镇》似是具有一定的寓言意味与象征意义,而《小城》则更贴近当代的生活。徐新华老师灵魂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村》目前还在酝酿之中,对此我十分期待。

在靳扬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各位学员还由浅入深,以点带面,从淮剧《小镇》入手,讨论淮剧独特的音乐形式,分析淮剧的宣传方式,着眼淮剧的现代化发展。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迸射出绚丽的火花,直至课程结束仍然意犹未尽。

通讯员马瑷

校对李海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