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力戒重申报轻保护目前国内已在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图说:市民参与互动体验剪纸技艺杨建正摄

图说: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展示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图说:孩子们从小体验非遗文化杨建正摄

图说:金山农民画已是市级非遗项目特约通讯员庄毅摄

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今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第七届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非遗传承研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将沪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推向了一个高潮。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如何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到推动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内驱力。

更多“非遗”“走出闺阁”

赵丕成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也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非遗传承人。“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海派玉雕已凝聚了百年匠心,于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又在去年列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第一批目录。”赵丕成昨天在第七届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上撩开了海派玉雕的神秘面纱。“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寻根问道’,许多人对海派玉雕知之甚少,其实,海派玉雕就如同我们这个大都市,玉凤随着海风,以包容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飞翔远方。”他说,作为非遗项目的海派玉雕,可以有波斯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也可以是包豪斯的现代之风以及当代的数码之风。由于海派玉雕非遗传承是活态的,注定它具备了走向当代、点缀生活之奇功。

如同海派玉雕,上海的确还有许多非遗“深藏闺阁”,需要社会各界的助力,才能更好地光大与传承。在此次由长宁区政府、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主办的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上,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馆长夏萍介绍,从馆藏内容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档案,其中有京剧、昆曲、皮影戏等世界级非遗项目,有越剧、沪剧、淮剧、评弹、滑稽戏、江南丝竹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金山农民画等上海市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材质自身受物理化学反应,档案保存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们一方面加强实体档案的保护,另一方面还积极开发系统化管理软件,对所有的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开展数字化保存。经过五年的抢救保护,我们已经完成了馆藏8万多件藏品的数字化挂接工作,但接下来保护和抢救的任务还很艰巨。”她说。

如何认识真正的上海

从年正式启动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行动,其重要的成果是逐步建立了市级和各区级的非遗保护名录。通过普查,相关部门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当下了解、传承上海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秘书长毕旭玲看来,因为这些调查尚未进行过系统、综合的分析,所以,现在对上海非遗资源的发展历史及地域特色等问题,可能还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今后,需要进一步对上海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构建起上海传统文化资源谱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实现地方文化的认同,为上海城市发展服务。毕旭玲认为,对上海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清晰,或将影响上海城市发展以及自身定位。上海不是一个近代才兴起的城市,它本来就是如同巴黎那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因此,在城市发展不断向前求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向后“求旧”。如果以建筑高楼来做比,求新是在构筑地面以上的建筑,而“求旧”就是铸造深广牢固的地基。她说,在上海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必须不断向后去梳理地方传统文化,去认识真正的上海,不断加深、巩固上海城市的文化地基。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戴建国以“礼乐嘉定”为例说,著名的“上海孔子文化节”活动,以“礼乐嘉定”的文化建设为主题,将开笔礼、成人礼、中式婚礼、祭孔大典等活动在形式上进行固化,在内容上进行内涵的深化和艺术的探索,拓展传统文化品牌的深度和广度。这也表明,都市越发展,礼仪越需要规整,这是城市文化的根脉。

“零门槛”亲近“非遗”

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让非遗行走于社区。长宁区在“非遗在社区”全覆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是区分好传承与传播的关系,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对普及型尤其是手工艺类的项目,设计好适合传播的课程与教具,凭借传承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向广大市民进行传播,让市民能够“零门槛”地进入非遗世界。

长宁区挖掘的非遗项目本身都源自于社区。它们不仅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里有一席之地,更是社区学校、中小学等群众教育阵地的特色项目。各个社区也都对自己的项目关爱有加,并开发制作出许多衍生产品,成为社区的一张名片。年,天山社区成立以面塑艺人、上海市级传承人张书嘉名字命名的手艺中心,专注捏面人,从此,面塑成了天山社区的文化品牌。新泾镇社区非遗项目众多,重点培育出了撕纸和西郊农民画两项市级非遗项目,着力打造“新泾非遗双名片”。此外,新华社区的连环画、程家桥社区的上海画绣、仙霞社区的江南丝竹、北新泾社区的莲湘舞、周家桥社区的刻纸等,都深深融入进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长宁区非遗保护办公室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非遗保护单位都是小型企业,国家和地方税收都还没有对非遗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尤其是小型企业更是困难重重,确实需要得到一些长效的税收扶持政策。

保护性破坏危害更大

昨天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也云集了一批非遗传承及研究领域的大咖,共同研讨非遗保护的历史机遇与现实问题。非遗保护,问题何在?有专家在论坛上表示,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出现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背离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申报成功不能一劳永逸。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匡正。

有专家提出,有两种倾向需要特别引起注意。一是建设性破坏,二是保护性破坏,而保护性破坏的危害又最明显也最大。一些项目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后,一些人片面地去开发它的“经济价值”。比如,明明是原生态的歌舞,却按照当代肤浅的时尚审美趣味去加以改造;还比如,古老的村落变成了喧嚣的闹市。这些实际上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本质上的伤害。

据悉,目前国内已开始探索通过政策和法规的手段,在非遗保护领域实施“三退出”机制:一是非遗代表性项目退出,二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三是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退出。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蔡丰明介绍说,江苏省非遗实施条例中针对那些过度开发、技艺失传、虚假申报、难以活态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保护动机不纯、保护手段不当、保护责任无法承担的非遗保护单位,也都设定了退出机制,并明确通过专家的评估和报请政府批准,实行对这些项目与保护单位的退出制度。既给有代表性的项目让出一席之地,又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些立法规定使我国的非遗立法制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参照性。(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