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一卷、第二卷)发布座谈会在江苏省文化馆举行。《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一卷、第二卷),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汇集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师级传承人和各领域重要专家学者,首次从传承人口述的角度,系统地对江苏省国家级非遗的历史发展与艺术传承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生动呈现了一部江苏非遗“活的历史”,具有传承文脉和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目前,江苏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该中心在开展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已经取得的记录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经专家评选、推荐,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石小梅、京剧(荀派)代表性传承人宋长荣、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王永昌、常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秦德祥、淮剧代表性传承人陈德林的口述记录入选《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一卷);常州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如柏、无锡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顾永骏、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的口述记录入选《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二卷)。《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涉及12项江苏省国家级非遗,其中昆曲、京剧和古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这些深深扎根于地方土壤,在历史风云和社会变革中传承至今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也奠定了这套丛书独一无二的出版价值。以“非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依靠“口传身授”延续至今。非遗传承人是“国之瑰宝”,通过传承人群体的口述记录,探究这一艺术门类的源流价值,是留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保护地方文化生态的重要手段。出版方介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口述史,它既有独特的个性,也具有鲜明的集体性——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知识体系、技艺传承等多样性内容都会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保护和发掘重要传承人的记忆,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任务。丛书将“非遗”与“口述史”紧密结合,既有着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非遗研究价值,也让传统的非遗文化、丰厚的非遗人生、精湛的非遗技艺,通过质朴的“口述”,真实地、平易地,走入大众——翻开一本书,便是进入一段历史,了解一段人生,认识一门艺术,传承一种精神。记者翻阅丛书看到,入选丛书的传承人性格、性情、命运、经历、遭际不同,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毅力,都非常珍视和热爱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心血和艰苦努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非遗人生都非常出彩。读者通过阅读他们的口述文字,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他们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他们的从艺经历,更可以从中触摸到他们的心灵,领略到他们所追求和所抵达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据了解,作为江苏省首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大型出版项目,《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从采访记录、整理编撰到编辑出版,耗费数年之功。编辑出版过程历时两年,务求审慎严谨、真实客观,这也与非遗文化的“匠心”精神不谋而合。丛书余万字,图片近幅。丛书的出版,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口述史资料的转化和利用,推动对江苏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与传播;另一方面,也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保护工作留下珍贵的文字档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于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