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唱堂会的高邮扬剧

扬剧影响广泛,且不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的红红火火,也不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怀仁堂《百岁挂帅》进京演出的盛况空前,更不说老厅长的剧本被全国几十个剧种移植的梨园佳话,单是在“救救戏剧”呐喊不断的今天,扬剧仍不乏忠诚的拥趸者。

前几天在高邮遇上文联的徐霞,不知怎么就扯到了扬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自豪之感令人动容。我于戏剧是门外汉,虽在扬州生活三十多年,但离开字幕提示还真的听不懂。尽管听不懂,但作为新扬州人,对地方文艺抱有敬仰之心,探究的兴趣却从未淡过,陆陆续续写过一些杂感随笔,以至于外人认为我是戏迷,让我百口莫辩。被人问多了,索性以憨笑应对,以免人家说我假谦虚。

徐霞到底是文艺工作者,说起扬剧,血肉丰满,既有情况介绍,又有思考分析,还有故事情节,一如她的散文那样,说得不枝不蔓,脉络清晰。经她的介绍,才知高邮的扬剧很有意思。最有意思的是,一条子婴河让淮剧和扬剧楚汉分界,北边听淮剧,南边唱扬剧,各美其美,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使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高邮人办“大小事”喜欢请人来唱戏,图个热闹,遇上红白喜事,亲戚朋友随礼,请个戏班子来唱戏,显示盛情。出人情送钱似乎俗气,送戏倒是十分文雅,一台戏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分量自然比送钱重了许多,不是至亲自然不会出手这么大方的。

这种送戏的乡风民俗也许花钱多了点,但对地方文化传承却是好事。也许有人会问,扬剧这么文雅的艺术,难不成要靠戏班子到红白喜事上唱才能传承?这种唱堂会难道不会让扬剧掉了身价?这样的发问不无道理,作为扬州文化根脉之一的扬剧,我们理应在高雅的艺术殿堂大张旗鼓地去传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光有顶天立地,没有铺天盖地,扬剧传承的生态就会脆弱不堪,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唱堂会可以修复扬剧发展的生态,让扬剧在民间活态传承。

唱堂会是过去的说法,听起来似乎不雅,但它的确是传承的一种好方法。许多经典名剧都是由唱堂会的戏班子,经反复打磨历代传承而来。其实,戏剧是正儿八经的民间文艺。像我们扬剧就是来源于大众喜闻乐见的花鼓戏、香火戏。它从来没有故作高深,也不会故弄玄虚,更不讲究豪华布景,天作幕布,地作舞台,一桌两凳,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演绎世间传奇,教化道德人心。因地制宜,让扬剧表演似蒲公英种子,无论飘到何处都能活下来。因陋就简,使扬剧传承像人的一日三餐,无论高低贵贱生活中都少不了。正因为扎根人民,使得扬剧生生不息。

唱堂会的高邮扬剧,成为高邮文化厚重的底色,李正太父子在高邮扬剧界无疑是重要的角色,他们放下艺术家的架子,率先走村入户,搭台唱戏,让戏迷们饱了耳福,过了戏瘾,剧团找到了生存之道。精明的文化人从中受到启发,不再固守城里冷清的剧场,三五成群组成民间剧团,专做红白喜事的唱堂会生意,一时火了扬剧市场。扬剧市场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从一开始的举双手欢迎,到现在的货比三家,没有好演员好本子的剧团自然用价格战疲于应付,也许会被无情的市场淘汰,但在大浪淘沙中留下的都是百姓需要的。

唱堂会,让高邮扬剧别开生面。各种戏班子粉墨登场,蔚为壮观,以演戏为生的职业剧团就有4家,共64人,以演戏为副业的小戏班子也有7个,相对固定的演员有90人,那些纯粹为爱好的各种扬剧协会或艺术团竟然有16家,演员有人。一个高邮竟然有多名扬剧演员,常年演出,也许他们并没有专业演员那么出众,但无论是为艺术追求,还是为养家糊口,都在不经意间为扬剧传承作出了贡献。

所幸的是高邮对民间扬剧传承很重视,对唱堂会这种乡风民俗做合理引导,力求在普及中提升。他们从唱堂会的扬剧发展中,看到百姓对扬剧的期盼,既顺势而为,又主动作为。引导有志之士成立扬剧协会,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和排练场所。协会一成立,就自筹资金添置装备,聘请名师授课,培训演员,“浓浓扬剧情,欢乐社区行”大型公益演出,深得民心。每月一次的演出在高邮书场已成为高邮的文化品牌。年两场长达16小时的扬剧折子戏和大型古装戏《五女拜寿》视频,由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滚动播放,掀起了看扬剧的热潮,逢人便谈电视扬剧,见面就夸《五女拜寿》,成为高邮戏迷春节的最大谈资。

高邮扬剧协会真不简单,他们深知扩大扬剧朋友圈的重要,从娃娃抓起,组织演员“送戏进校园”,常态化开展戏曲教育,让孩子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满把戏曲种子撒到校园,让它们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根发芽;宝塔学校、汪曾祺学校、周巷幼儿园的扬剧兴趣班,更是了不得,在才艺大赛中凭扬剧一展歌喉屡获大奖。

据讲,高邮还有京剧协会、淮剧协会、越剧协会,京剧协会更是在汪曾祺纪念馆这个文学庙堂中,教学当地导游,唱响汪曾祺先生京剧作品,导游在讲解中能不时来一句《沙家浜》经典唱句。这些协会的专业或非专业演员深入乡村田头、街头巷尾,不嫌舞台小,不怕听众少,极大活跃了城乡戏曲文化。唱堂会是戏曲传承的传统方式,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告诉我们,人民需要戏曲,戏曲离不开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才是人民丢不掉的文艺。

□金沙人

编辑:李鑫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