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语:
也许是年龄大了,淡了纷繁的世事,不时会想起年少时在村头嬉闹的场景。
每每想起,故人旧事如在眼前。
虽往事如烟,一去不返,但飘飘柳丝、脉脉斜晖却历历在目。
那年月,美丽单纯。
世间的事纷纷扰扰不总如我们想象,忙忙碌碌得几乎迷失了自我。
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内心深处留一份纯美,寻找心灵的故乡。
旧时的柳林寺是一座香火萦绕的庄严的庙宇,风风雨雨,如今的柳林寺是一个炊烟袅袅阡陌俨然的村庄——我的家乡。
柳林寺四面环水,像一片荷叶,河流蜿蜒,似荷叶的经脉,弯弯的小河把村子分成了七块,之间木桥相连。
岸上柳树成荫,岸边芦苇丛生。
春天到来的时候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及至深秋时节则又芦花茫茫,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传说,古时有一位高僧四海云游,当他来到地貌似水中荷叶的柳林村后,觉得此处民风纯朴,景色秀美,有仙风灵气,于是便住了下来,在此处修寺建庙。
村中原来有一座大庙,因年代久远,名字早已经失传了,也许就叫柳林寺吧,村以寺名,寺以柳名。
听老人们说,柳林寺的菩萨特别灵验,方圆百里,香火绵延,善男信女往来不断。香火旺盛的时候,庙中的和尚有百人之多。
我小时候看到的这座破旧建筑已经不像是一座庙宇了,残垣断壁,青苔老树。
后来,人们在这个旧址上翻建了一座大礼堂,逢年过节便邀请各地的戏班子来村上唱戏。印象中,泰州的淮剧团、江南的越剧团都曾在大礼堂演出过。
村里的大礼堂跟城里的戏院不同,只有一个大戏台,没有座椅,空空荡荡。逢到有戏看时,村中喇叭一喊,各家的孩子跟着大人扛着长凳、捧着高椅纷纷而入,以图占个好位子。礼堂比较大,村里人都坐不满,邻村来的小伙子大姑娘们则踮着脚站在后面。有时遇上名角名戏,看戏的人多了,一些调皮的男生就拉着窗椽,爬到窗户上。
古装戏中淮剧的音调极具沧桑感,儿时的我听不懂戏中唱词的含义,但淮剧特有的悲怆苍凉的唱腔把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恻隐之情油然而生,偶尔还能听到周围有啜泣的声音。
村子里原来有好多庙宇,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两座了,还是后人重建的。一座是村南的奶奶庙,一座是村中大庙西南角靠近河边的被一棵老柳树遮掉半边的土地庙。
母亲生前相信有来世,每逢初一、月半便去奶奶庙里念经拜佛,后来连荤腥都不沾了。母亲识字不多却能流利地背诵好几本经书,并且粗略能解。我曾经帮母亲用小楷工整地抄录过《金刚经》、《心经》、《弥勒经》。前几天,女儿嚷着说,老师让背诵的古文太难记了,我就告诉女儿,奶奶不识字尚能记得经书,是用心专一呀。
母亲去世后,我翻阅过墨迹犹新的《心经》,当看到经书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心中一阵酸楚,这些话曾被千遍万遍地诵读。
每年清明时节我都到村中的奶奶庙、土地庙去看看、望望,那里杨柳依依,风飘如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年4月修改
制作:牛贵元
泰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