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德
模
范
陈
德
林
淮
坛
铁
汉
六
十
载
风
雨
路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师从淮剧代表性人物筱文艳,淮剧“陈派”唱腔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15岁起学戏从艺,一路拼搏50年,致力于对淮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创立独具特色的“陈派”唱腔。
年获江苏省淮剧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榜首;年获华东三省一市“飞鹰杯”戏剧电视大赛“一等奖”;年获全国首次磁带大奖赛“一等奖”。先后五次获江苏省淮剧节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年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被授予国庆60周年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等。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4日,江苏省文联举行江苏文艺界“明德行动”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推举张继青、陈德林、黄素嘉、雷建功、吕少明五位老艺术家为江苏文艺界“明德模范”。省老领导、省文联名誉主席王湛,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水家跃为五位艺术家颁发“明德模范”荣誉证书。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忠诚祖国、热爱人民,
崇德尚艺、甘为人梯。
在人生和艺术道路上孜孜追求,
德艺双馨,取得丰硕成果。
陈德林、吕少明两位老艺术家代表“明德模范”在全省文艺家读书班上作先进事迹报告。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特向全省文艺工作者倡议:
一要坚守正确价值取向;
二要始终为人民而创作;
三要致力打造精品力作;
四要自觉追求德艺双修;
五要做时代风气引领者。
“淮坛铁汉”六十载风雨路
“我爱淮剧,人家说我这辈子是戏疯子、戏痴,我无怨无悔!”陈德林今年从事淮剧工作已经整整60年。六十年来,他与淮剧相伴,视淮剧如命。多年来,他奋战在淮剧舞台上,始终为人民演戏。在历经风雨考验后,终成淮剧界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家。
01
执着学艺,改革创新自成流派
“我不是梨园世家,我是码头工人的后代,但从小在戏馆里泡大,对戏很有感情。”年,陈德林考上了泰州市艺术剧院戏剧学校。年改革开放后,他有机会能够到上海进修,拜淮剧泰斗筱文艳(筱派)为师。年,他凭《牙痕记》中一曲“十年不见亲娘面”的花腔小悲调,在江苏省首届广播演唱比赛中一举夺魁。
《板桥应试》剧照
此后的创作之路上,他不断地排创新戏、创新腔,剧目备受观众喜爱,其中一些小悲调、大悲调、老悲调、淮调、老拉调都逐步形成了陈派花腔崭新的流派特色。
,《马前泼水》剧照
02
宁倒舞台,也不愿死在病床上
年,陈德林是江苏文艺界第一个扛起承包大旗的人,勇于“吃螃蟹”的他成了文艺界第一个“万元户”。他在乡镇农村演出占七成,一年最多演出多场次,让淮剧风靡大江南北甚至赢得了挑剔的上海观众的厚爱。
陈德林始终把“为人民演戏”写在心间。多年来他带领剧团下乡演出,每到一处观众都敲锣打鼓,夹道欢迎。那些年,在每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之后,观众都迟迟不走,为了答谢观众,陈德林常常不顾疲劳进行返场。
《腊月雷》剧照
八月酷暑,他在建湖演出,上世纪80年代的剧场没有空调,陈德林突然两眼一黑,晕倒在台上。等他苏醒后,卫生院的医生批评他说:“你发着39度的高烧,怎么能上台演出呢?你不要命啦?”
“宁愿倒在舞台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这是陈德林的心声。12年中,他大大小小进行了六次手术,其中包括车祸后手臂粉碎性骨折。年查出膀胱癌,后来开刀,医生说术后需静养3年,不能再登舞台了。可他刚动完手术不到半年,就重新登上舞台,被观众赞为“淮坛铁汉”。
“淮剧之家”合影
03
传承不息,“小车不倒只管推”
传承是剧种的生命之本。陈德林以家传和师带徒培养了专业弟子9人,业余弟子近30人。他与夫人是令人羡慕的“淮剧夫妻”,他的“淮剧世家”堪称传奇,继他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后,女儿陈澄、女婿陈明矿都是梅花奖、白玉兰奖的获得者,特别是陈澄在陈派基础上又创造了“澄腔”,成为当代淮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如今淮剧传承的大旗交给了中生代演员。虽退休多年,但陈德林仍在为淮剧进行推广普及。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多万弥补资金不足问题,拍摄了淮剧史上首部彩色戏曲故事片《腊月雷》,年成功上映。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豪情抖擞:“我还要不断学习,继续传承,‘小车不倒只管推’。”
淮剧电影《腊月雷》海报
“淮坛铁汉”、淮剧大师陈德林六十载风雨路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明德模范”陈德林老师为学习榜样,自觉用明德引领风尚,主动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同心同德谱写泰州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图文转自江苏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