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其实很好玩
张华
上海淮剧团
国家一级演员
工老生
人人都能听懂淮剧
不明觉厉
QA
不明Q:淮剧的语言感觉特别平直。如果没有方言的障碍,基本都能听懂呢!
觉厉A:淮剧的语言基本就是加了韵尾的日常口语,十分浅显直白。许多唱词是从民歌和民间小调直接改编而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同时引进官话念白即中州韵,有的全部使用京剧念白。
不明Q:淮剧是不是和越剧一样,发源于当地而发祥于上海?
觉厉A:是的哦!淮剧发源于江苏,淮剧曲调源头为江苏地区的民歌、号子、田歌、秧歌、牛歌等,算来有多年的历史了,大约经历了“香火戏”、“盐淮小戏”、“江北戏”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苏北民间逢年过节或集镇庙会,都有民间表演活动。为达人神共娱、教化民众之目的,一些灯会、庙会和神会活动中,渐渐有了由僮子妆扮人物,演唱故事之类,内容多为神书、劝世文等,形成了淮剧萌芽的土壤,而后渐渐形成了“香火戏”。
时有盐淮地域的盐工、船工、渔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各行业劳动者,劳作时传唱于田间街巷的民间小曲,逐渐形成了若干较为固定的曲调,谓之“门叹词”。嘉庆年间,灾祸不断、民不聊生。许多逃荒者为求生计唱曲乞讨,“香火戏”与“门叹词”相融合,渐渐发展成“淮蹦子”(淮调),“下河调”(香火调)——江淮戏从此问世了。
盐淮小戏诞生时,正值徽班在这一地区昌盛之时,当时徽剧和盐淮小戏同台演出,史称“徽夹可”。京剧取代徽剧流行后,又与京剧同台,谓之“皮(黄)夹可”,艺术上又受到京剧颇大的影响。
年,盐淮小戏进入上海,并从此在上海扎下了根。当时的江淮戏之所以能立足上海,吸引上海观众,除了唱词通俗、票价低廉外,还因为当时艺人高超的杂技表演,诸如“爬杆”、“滚灯”、“挑担”、“跳判”、“飞叉”等众多高难度动作成了江淮戏班的看家绝活。同时还不断从其他剧种借鉴绝技,如“抢背”、“耍牙”、“耍手绢”、“挺僵尸”、“变脸”等等......。在大都市的竞争中,淮剧的唱腔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淮调”以外,更创新丰富了独具特色的“拉调”、“自由调”、“小悲调”等,淮剧的流派在上海发展形成。当时的观众这样评价淮剧:文戏唱得痛快、武戏打得热闹。
自从在上海站住脚跟以来,淮剧剧目不断扩展,新戏演出频繁,既保留了“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的大部分戏码,更是改编移植了许多剧目,甚至有根据真人真事现编现演的剧目,还有根据电影改编的剧目等。年以后江淮戏正式定名为“淮剧”。值得一提的是,进入90年代后为开拓戏曲市场,上海淮剧团创作演出了“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开辟了新时期海派淮剧的发展。今年上演的《武训先生》是上海淮剧团创作演出的“都市新淮剧”的又一力作,想了解更多淮剧的小知识和最新的演出动态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