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带你看展馆五岛湖景区内的非遗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涟水县非遗馆位于五岛湖景区内,集中展示我县入选的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看一看吧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盘棋局,往左转是一些农耕器具。农民耕种劳作、春种秋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农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改变,农耕时代的器具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给取代,不过这里展示的耙、锄头、镰刀等在今天农村的一些地方依然能看到。农耕器具旁边是安东大鼓,鼓面上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每个生肖属相都对应了两个节气。往前走是吹糖人的雕塑,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相传,吹糖人起源于明朝,开国智囊刘伯温功勋卓著,但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后,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成不同样式的糖人儿,还有小鸡、小狗等小动物的形状,煞是可爱。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承到现在。“糖人”作为一项民间艺人的艺术作品,从哄孩子的零食,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70、80后的记忆,也受到了重视和保护。另一侧是传统手法制作豆腐千张的相关器具,做豆腐和千张需要经过选豆、浸泡、研磨、吊浆、煮浆、点卤等过程,这些复杂的工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非遗馆的另一侧还有非常有趣的“安东方言”,方言指的是汉语的地方变体,也叫“地方话”。方言一直以来很复杂,它的形成主要和地理、历史因素有关,虽然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不同的方言都具有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民族的各种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作为地方话的安东方言在有些词上就表现出这种特色,它语素的次序和普通话相反,但意义一样,比如:喜欢—欢喜、猜疑—疑猜、兄弟一弟兄。有些词不通过变调也有不同的词义,以兼着动词,比如,泥墙(用稀泥往墙上抹),还有少量的兼着形容词,如,苦钱(为钱而辛苦劳作)。更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口头语,但却是普通话无法能够贴切表达的。有音无字的,只有先以拼音注,再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注。如:吞子(tenzi指嗓子、喉咙)等等。还有一些俚语俗词,也是普通话无法能够会意的,有些类似歇后语。但这些俚语只有当地人明白,而且县域范围不同片区也有所不同。如:她就会这么瞎弄,哇呜骨叽的也好吃(意为做菜或做饭乱搭配)。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安东方言更是对本县域内移民史、民俗学、地名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意义。对了,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方言,可以在板块的背面查看释义哦。安东方言旁边是安东书场,安东书场是当地广大群众听书、看戏的场所,这里会定期举行淮海琴书、淮海锣鼓、淮剧等等非遗类的文艺演出。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还可以去安东味道和二楼的安东习俗看看。此外,在民间工艺制作室里还有剪纸、虎头鞋、烙画等非遗文创产品。涟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禀赋优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显示出一派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是涟水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保护传承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