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扬州的肯定,让扬州人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好地方’既是总书记对扬州的充分赞许,也是对扬州的殷切期望。”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表示,面向“十四五”,扬州将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聚焦“强富美高”总目标,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鸟瞰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访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扬州是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第二站,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扬州是个好地方”的赞许。如今扬州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十四五”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1月6日,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在“争当表率”中展现“好地方”的作为,在“争做示范”中展示“好地方”的样子,在“走在前列”中体现“好地方”的担当,在现代化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记者:“十三五”已经收官,过去几年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夏心旻:5年来,全市GDP跨越亿元台阶、有望迈上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7.3%以上,人均GDP预计达2万美元,列全国地级市前30位。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4.71万元、2.47万元,5年分别年均增长7.3%、8.4%。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5年来累计实施城建工程个,总投资亿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60%和43%。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荣获“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7.2%,居全省第一。去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奋力打赢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防汛抗旱三场硬仗,确保了人民安康、江河安澜、社会安定。这一年,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抓起,紧扣产业强市不动摇,掀起比学赶超热潮,系统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术改造、园区“二次创业”、国企改革重组,“六稳”“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1%,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记者:围绕建设“好地方”,扬州在“十四五”期间将有哪些发展愿景和举措?夏心旻:“扬州是个好地方”,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的赞许,更饱含着对扬州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理解,“好地方”是体现过去现在未来持续不断地好,是体现“五位一体”全面系统地好,是体现城乡融合协调均衡地好,是体现外在内在表里如一地好。面向“十四五”,扬州将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总纲领,以奋进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强烈的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要在5个方面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一是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产业兴旺的“好地方”;二是持续擦亮“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独具魅力的“好地方”;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名城,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建设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建设幸福生活的“好地方”;五是健全社会治理,让社会更安定、城市更安全、人民生活更安心,建设文明和谐的“好地方”。从机遇来看,扬州经济正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土企业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利用外资逆势上扬,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宁镇扬一体化等国省战略在扬州交汇叠加,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连淮扬镇高铁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即将开工,宁扬城际加紧启动,极大改善了扬州对外交通条件,为我们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我们也清醒看到,扬州自身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充分、发展载体弱化、民生领域仍有欠账等突出问题。但是危与机总是同生共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赵成君李源见习记者李鑫津江都水利枢纽抽水站持续运营把握机遇叠加做优“好地方”产业质态“我们上马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主要为新能源汽车进行配套,响应了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在扬州广陵经开区的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项目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进展迅速,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环保标准最高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促进扬州汽车产业新一轮的迭代创新。汽车及零部件作为扬州重点培育的“+1”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上汽大众、潍柴亚星、江淮皮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亚普汽车部件、耀皮玻璃、李尔汽车等多家零部件企业,形成集整车到配套、生产到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其中,整车产能达7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开票销售突破亿元。近年来,扬州聚焦聚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如今扬州的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城市发展的‘硬实力’和‘竞争力’,关键就在实体经济、产业项目的突破。”夏心旻表示,当前恰逢“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在扬州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必须勇于开顶风船、打主动战,在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抢抓机遇,在自身基础条件的改善中创造机遇。去年,扬州通过系统性谋划,从项目建设到载体建设,围绕“+1”先进制造业集群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抓增量,充分发挥名“招商大使”的作用,提高项目招引的精准度;抓存量,加大技改力度,5亿元真金白银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抓载体,推动园区“二次创业”,从园区体制改革到激活亩闲置土地、加大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亩均论英雄,力促园区重整雄风。如今,扬州再次按下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加速键”。一体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改,全力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循环畅通,加快构建以“+1”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突破万亿元大关。市民在扬州江苏盐税博物馆参观擦亮“三都”名片丰富“好地方”文化内涵去年12月21日,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揭牌成立。这个注册资金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10余个市级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重新组建而成,是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最新举措。“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桂冠’?怎样才能配得上‘好地方’这份赞誉?文化产业应当成为扬州经济最闪亮的名片。”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继业说,将利用组建运河文投集团的契机,为“好地方”增添更加丰富、生动的新时代注解。让古运河重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扬州的重大使命。作为“世界运河之都”,扬州已连续14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朋友圈从最初的13个世界城市发展到今天的个。去年,扬州又一举获得“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为进一步擦亮这3张名片,扬州在打造“世界人民向往的扬州”上动足脑筋、开足马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哪里建新楼,都要按设计高度“放气球”。置身瘦西湖,视线所及,建筑必须“低头让景”。如此执着保护古城背后,是时刻把“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遵循。近年来,扬州新编了大型历史扬剧《鉴真》、现代淮剧《浪起宝应湖》等一系列文艺精品。此外,通过运河嘉年华、淮扬菜美食节等一系列“运河文化+”活动,同时做大“文化+商旅”“文化+体旅”“文化+康旅”的融合发展文章,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运河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熠熠闪光。生态美卷—江都水利枢纽坚持“两山”理念厚植“好地方”生态底色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要求,扬州把推动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以“水清河畅岸绿”为总要求,实施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87公里,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空间、体育运动场所,不仅展示了运河的生态之美,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福利。为兴建运河三湾湿地公园,搬迁了周边的户居民、89家企业,拆除清理了一批码头和违建,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地转变为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夏心旻表示,“扬州将争当运河生态治理修复的示范,争当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争当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更加彰显运河生态之美、水韵人文之美、繁荣活力之美。”作为长江和淮河交汇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和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水域面积占全市域面积近三分之一。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做好“水”文章。扬州先后投入亿元启动了“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市区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优于省考核目标,实现了清水润城、活水绕城。为护一江清水北上,扬州坚定不移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环境问题整治,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引江河整治、夹江生态中心等一批先导工程,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完成退渔还湖10.8万亩。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扬州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各项部署,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江尾矿库治理“4+1”工程,加快沿江产业“降黑增绿”“腾笼换鸟”“破旧立新”,全市化工企业由家减少至家,长江扬州段生态岸线长度达40.4公里,生态岸线占比从年的47.5%提升至56.9%,沿江沿湖列入退捕范围的名渔民全部上岸。围绕建设美丽扬州,扬州坚持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3篇文章,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城市美与乡村美相协调,全力打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深入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去年,扬州整治城区老旧小区32个,新建美丽宜居村庄个。践行嘱托,扬州将继续坚持“两山”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样板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源吴琼实习生王安琪(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蒋文超摄)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扬州是个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的称赞仍然回荡在耳边;“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正在扬州成为自觉行动。“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总书记的一个“水”字,揭示了扬州发展兴盛的奥秘。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扬州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景点,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的欢声笑语,渗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江都水利枢纽的那一江清水,带着长江上游包括扬州人民的深情厚谊,一路跳跃着流向北方。“好地方”如何好上加好?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核心支撑。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始终扭住产业强市不放,不断夯实产业根基。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大力提倡“揭榜挂帅”,鼓励搞出“独门绝技”,争取手里握有“拿手戏”,怀里揣着“杀手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扬州风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好地方”怎样才能越来越好?依托大运河,跨越扬子江,登上新高铁,立足宁镇扬,融入苏锡常,接轨大上海,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坚持以“三都”品牌为依托,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做示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好地方”的生态宜居环境打造得更好,向全国人民奉献可持续发展的“扬州样板”。储东涛(作者系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