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乐器等非遗,因为直播、短视频屡屡“出圈”。这种新兴的传承方式,让传统艺术有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的文化传承人有了新动力。一曲淮剧,在直播中重焕生命力年出生的陈澄来自一个淮剧世家,早在5岁时,便能把老淮调《十五贯》选段唱得有模有样,11岁时则将《赵五娘·苦命人坐书房泪如雨降》句拿捏自如。在淮剧唱腔方面,陈澄既继承了父母的艺术风格,又博采越剧、沪剧等其他戏曲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淮剧公主”。新冠疫情期间,陈澄开始在线上投入更多精力推广淮剧。在淮剧陈澄抖音直播间里,她会用淮剧唱腔唱粉丝“点播”的流行歌曲,也向网友们“科普”淮剧的唱法、服饰和妆容;她会跟大家分享一位戏曲角儿是如何炼成的,讲述父母亲等前辈艺人的奋斗故事;她还为年轻人解密戏曲表演的台前幕后,并频频与网友“连麦”交流,备受观众青睐。“几十年没听到家乡戏,翻到陈老师作品,听完这段眼睛湿润了,家乡戏的魅力让陈老师演绎得无比精彩!”不少年轻人留言表示,终于能理解爷爷奶奶喜欢听淮剧了,随着年龄增长,发现戏曲真是好听。留言的网友中还有不少是陈澄父母的粉丝,纷纷表示“祖传粉丝来了!”从试水戏曲直播、发布视频至今,陈澄在抖音的粉丝量已经突破17万。在陈澄看来,随着传播手段不断更迭,戏曲正借助直播这个“第二舞台”走进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重新了解戏曲和戏曲人的台前幕后。她举例,剧场里表演一场,可能仅有场内几百名观众欣赏,但通过视频直播,她可以足不出户就让几十万人聆听到千年戏曲之音。“只要内容能吸引观众,观众就会留下来。”陈澄认为,直播间没有时空限制,让地方戏曲得以打破地域壁垒,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快和更远。与此同时,直播打赏给戏曲剧团和演员也带来了新的收入、新的保障。“我知道一些民营剧团,疫情时转战线上,现在线下演出陆续恢复,他们也会架个手机同步直播,有些能收到不少打赏;一些青年演员不能外出演出的时候,天天在直播间表演,一年能有十几、二十万元的收入,也能保障基本的生活。”看到剧团、演员能在直播间收获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认可,让陈澄很是感慨:“打赏礼物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买票,和对于演员直播者的肯定和喜欢。”她介绍,有时自己也会和一些名家连麦PK,不少网友会主动送礼物,表达对古老艺术的肯定。接下来,陈澄希望进一步做好戏曲直播,带来更多观众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一把唢呐,把非遗从直播间“吹向”全国晚上7点50分,沛县曹家班唢呐在抖音准时开播。乐手们相互配合,各展其能,为直播间的网友们献上经典名段,《朝天子》《赛马》《百鸟朝凤》……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唢呐曲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曹家班在抖音收获了超97万粉丝,视频累记获赞超万。曹家班的班主名字叫曹河南,是沛县唢呐唯一的省级非遗传人,县唢呐协会会长。他出身于唢呐世家,爷爷的爷爷就会吹喇叭,其父亲曹威邦则是曹家唢呐的当代掌门人。靠着一把唢呐,曹家班的祖祖辈辈在半个世纪里从没饿过肚子。他们参加过众多晚会、演出,在省市及国家级的赛事中也多次获奖。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在时代洪流中愈发黯淡,加上疫情期间现场演出减少,曹家班的生计成了问题。偶然一次,曹河南的儿子曹嘎突发奇想,能否通过直播表演唢呐,让民乐的魅力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年3月18日,曹家班来到抖音开启第一场直播。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人气来得如此猛烈。从第四天开始,直播间人气就已过万,到了第十一天,账号的粉丝数则已超十万,平均一天就涨粉一万。借助直播,曹家班将原本只在乡间原野上演的民间音乐传递给更多的观众,其中不少人主动打赏,表达对这个老乐班的赞赏与认可。曹河南表示,打赏获得的收入,也接近了他们疫情前线下的收入,让大家把唢呐吹下去的信心更足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唢呐直播间,他们不仅点赞打赏,还模仿起了曹家班的表演。面对“求收徒”的热情网友,曹河南颇为激动。通过网络直播,这门传统艺术能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这是吹了50多年唢呐的他从未想到过的。曹河南的直播间简介里写着“让更多人喜欢唢呐、学习唢呐,让民族乐器一代代传承下去,也是曹家班最大的心愿”,如今通过直播间,曹家班的唢呐声传播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个最大的心愿也终得偿。一串代码,为非遗文化打开传承发展新思路当下,通过直播进行特色文化展演,借由打赏扩宽创收渠道,已成非遗“自发造血”方式之一。《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过去一年,平台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非遗传承,不仅要为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找到用户或受众,更要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变现。如此,才能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而直播间提供的“云上”点赞、打赏机制正在改变传承人的生存窘境。从网民的反馈来看,“90后”“00后”完全有基础和能力理解、接受、认同和支持非遗。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能挖掘和利用好年轻群体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潜力,做好精准传播,潜移默化注入“文化基因”,非遗传承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不仅年轻观众通过直播看到非遗、走近非遗,我们也见证着越来越多青年非遗传承人利用直播,创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内容,多项力量汇合做到让非遗真正在年轻一代心中“活”起来。据统计,过去一年来,有位30岁以下认证非遗传承人活跃在抖音上,除认证传承人外,超位“00后”在平台身体力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古老的非遗,正在以独特的方式,不断续写新的时代故事。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林惠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