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又名《满床笏》,是我省中路梆子传统剧目。何时由何人创编,无从稽考。剧中人全是历史人物,事件依《因话录》野史而来,可谓一出地道的历史剧。既然是历史剧,其人物、事件应尽量符合历史真实。剧中有两点,提出来与戏剧界大师们共同商榷。郭暖的排行。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在“打金枝”条目下说:“众子媳前往拜寿、唯三媳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席间,三子郭暖受众弟兄戏谑,回宫怒打公主。”据新旧《唐书》载,郭子仪共生了“八男七女”。八男的排行是“曜、旰、唏、昢、晤、暖、曙、映。”郭暖在十余岁时,娶唐代宗(李豫)第四女升平公主,与暖同岁。按其排行,郭暖是郭子仪第六子,不是第“三子”。“打金枝”的“打”。据唐朝赵磷《因话录》载:“郭暖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暖骂公主:‘依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只骂了这么一句,公主便啼哭不止,去父皇面前告御状,演出了后来的一段故事。赵磷文中只说郭暖“骂公主”,并未提到“打”公主,至于后来编成《打金枝》,“打”字可能出自《隋唐演义》。《隋唐演义》是清朝小说家褚人获所编,因是“演义”,可以在艺术上加工润色,把《因话录)中的“骂”演义成“打”,并无不可,就剧本把“骂”改写成“打”,似乎也无可非下议。但略加推敲,又觉其大有不必,因为把“骂”改为“打”,违背了人物的历史真实及其历史背景,降低了升平公主的身价和地位。历代封建帝王虽然都是利用孔孟之道巩固其统治地位,给妇有订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但是,这些清规戒律只治小民而不治大官,因为“刑不上大夫”,对于帝王家庭的妇女更是无用,这是皇家的特权。所以,郭暖仅仅骂了公主一句,他父亲郭子仪就害怕极了,认为儿子闯下弥天大祸,“拘暖自诣朝堂待罪”,请皇上发落。这恰恰证明了升平公主的地位不仅不同于众儿媳,而且在郭子仪眼中,比他这位“尚父”的地位还要高数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丝毫触犯不得。如果认为戏剧中把“骂”改为“打”,可以为剧情增色,那么改为“杀金枝”岂不是增色更多些吗?其实不然,因为越改的重,不仅越不符合《因话录》中记载的真正史实,而且更加违背了当时的封建历史背景即至高无上的皇家特权,降低了升平公主“金枝玉叶”的身份地位。所以,笔者认为,“骂”字比“打”字要真实的多,好的多。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在民间上演了百余年,已经深入人心的《打金枝》马上改为《骂金枝》,也并不是说戏剧不允许渲染和夸张,而是说至关重要的一字之改,竟然掩盖、抹煞了历史真面貌。其实,把第六子改为第三子,把“骂”改为“打,并无任何意义,也未给剧情增色,何必多此一举?笔者为此而痛惜。杨海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