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中国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农民画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日益成为时尚。书法、剪纸、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追捧。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陷入困境,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淮剧是苏北地区主要地方剧种,发轫于明清两代,因其节奏轻快、通俗易懂,曾拥有大批受众群体。随着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方式的多元发展,淮剧市场疲软滑坡,演员、观众群体出现大幅度流失。
面对这一困境,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让这些承载民族记忆、文化精髓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留住“非遗”之根。没有人才、载体平台、资金投入,发展无从谈起。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非遗”保护的投入,以淮剧为例,江苏省持续加大精品创作、流动舞台车等投入,盐城市连续多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既维持了市县剧团的正常运转,也将淮剧送到了田间地头、千家万户,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牵手高校开设淮杂表演班、建设淮剧校园文化基地、“周末戏相逢”等创新举措培养了一批有志于淮剧表演艺术的人才,稳住了“非遗”发展的基本盘。
其次,要抓住“非遗”之魂。“非遗”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创作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大型现代淮剧《小镇》、反腐主题淮剧《金杯·白刃》等一批精品力作均将淮剧艺术与时代主题精准融合,在打动人心的同时,不断唱响主旋律。
最后,要展现“非遗”之志。“非遗”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发展好,要有勇于自我革新的坚定信念,要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心,要摈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市场浪潮中奋勇搏击。创新发展理念,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在人员培养、市场运作的方面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实现自我良性发展。走向更高舞台,以良好的姿态、崭新的形象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以精品力作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