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一切都是幸福模样

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淮安讯“以前房前是烂泥路,屋后是露天粪坑,环境差不说,出行也特别不方便。”在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曹庄生活多年的村民曹章成告诉记者,搬进新房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现代化,和城里人没多少差别。“新房就像城里的小区,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住起来很舒心!”

今年以来,洪泽区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推进全面小康战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秉持“产业融合、文化融入、治理融通”理念,扎实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农村社区,走出一条具有洪泽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

产业融合,让群众更富足

花海康居是岔河镇原陈向村和沈渡村两个村的搬迁居民集中居住点,选址时就规划利用其背靠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打造旅游服务示范社区,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去年,张德权率先搬迁,并利用自家宽敞的屋子和会烧菜的手艺开办了“康居土菜馆”,生意越来越好。“我家老房子只有33平方米,我有两个儿子,根本没法住;现在是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农房改善不仅改善了我家的居住条件,还增加了我家的经济收入。今年国庆节期间纯收入两万元,今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新型社区花海康居村民张德权乐呵呵地说。

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洪泽区有关搬迁村将土地统一流转发包,引入稻虾共作、采摘园、温室大棚、垂钓体验等农旅项目。实行土地统一流转的陈向村成立劳务公司,组织多名中老年富余劳动力到景区从事养护、保洁、采摘等工作,人均年增收2万元。“现在有工作、有钱赚,居住条件不比城里差,幸福满满。”陈向村党总支书记王春林介绍。

搬得出、能致富,这是农房改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洪泽区农房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群众“能致富、生活好”。前期规划布点时,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农民增收就业问题,选择靠近开发区、旅游景区、农业园区等有产业辐射的区域。年,又委托扬州大学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将农房改善项目周边产业发展纳入其中,做到“一个项目一个规划”,确保搬迁农户有稳定的保障、充分的就业和持续的增收。全区规划建设的15个农房改善社区周边均有产业、有项目,农民群众可实现在家门口上班,既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又能兼顾到家庭,可谓两全其美。

文化融入,让群众更充实

“党的政策来敲门,农房改善抖精神,新型社区当主人,环境风貌赛县城……”这是“中国好人”袁志西为乔迁至新型社区的群众表演的说唱。这样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经常能看到。

传统村落,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常年在家的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老人和妇女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为此,洪泽区积极做好文化融入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大力挖掘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新打造的社区。

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五旅和抗大四分校曾驻扎在朱坝街道曹庄村。该村充分挖掘红色历史,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展厅,使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地,并将该村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此外,村里成立农民艺术团、田园舞蹈队等民间团体,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表演舞龙、舞狮、花船、花鼓灯、淮剧等文艺节目,为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过得更充实。

治理融通,让群众更幸福

走进朱坝街道曹庄村田园雅居,只见一座座统一规划的两三层小楼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道路两侧,白墙灰瓦的院落、郁郁葱葱的树木、争奇斗艳的花草、干净整洁的路面、如沐春风的笑脸……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田园雅居是首批苏北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年7月一期工程开工,年8月套住宅集中交付;二期工程套新房今年6月28日集中交付。目前已入住近户,其余多在装修。周边不仅有多重产业配套,内部还有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养老中心、健身中心、卫生室、“5G”基站等公共服务配套,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更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洪泽区秉持“多村融入、党建融合、治理融通、邻里融洽”理念,着力打造“乐享居住高质量、共享农村新生活”的新型社区。同时,以社会综合治理为核心,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构建互知、互敬、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逐步形成“治安有人管、矛盾有人调、环境有人护、困难有人帮”的和谐社区,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龚建军张学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