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艺术大多是口口相传,所以历史乐谱不多,戏曲和乐器都是混合演变,最后形成的。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一般认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准确的。黄梅(县)本身在湖北,但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带。一百多年前,这里流行黄梅调,又称采茶戏。这种小戏的一个部落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而流传到安徽、湖北、江西一带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调,都受到了地方剧种(青阳调、徽调)表演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年。这一阶段,黄梅戏表演逐渐走向职业化,从农村的草台班子走向城市舞台。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后,一度加入京剧,并受到来自北方的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称“跳舞剧”)在上海的影响,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编排和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包括连台原创话剧《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调中的空话,使之明快流畅,使听众容易理解他们所唱的内容。取消帮助,尝试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和融合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比如其他的服装、化妆、舞台设置,也是比农村的草梯田发展起来的。
第三阶段是年至今。年,黄梅戏艺人以《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在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在黄梅戏中取得突出成就外,马兰、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在舞台、银幕、电视荧屏上尽显英姿,备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