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站不住脚的海港本无缘进入样板戏行

北京皮肤科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index.html

引子

音乐作品的通俗与高雅一直是个二元化的存在。如果我们把这一话题置放到五十多年前的样板戏时代,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高雅仿佛真的是意味着曲高和寡。

不妨从那部排名并不靠前的样板戏《海港》,来进入本文今天的话题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一、重温当年那部排名靠后的样板戏《海港》

还是从我们的中老年朋友最熟悉也最亲切的样板戏说起吧。

回顾当年那一拔风靡全国的京剧样板戏,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台样板戏的流行程度,往往就是取决于这部戏里的唱段流行传唱的数量之多寡。比如《红灯记》,剧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在粥棚》、《临行喝妈一碗酒》、《日本军阀豺狼种》、《光辉照儿永向前》等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选段,一经演唱就不胫而走流行四方,这也就使得该剧的整体流行程度也水涨船相应激增。

反过来说,如果一部戏里没有如此众多的单曲流传,则整部剧作的流行程度也会同比衰减和下降。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属于同一批次的另一部京剧样板戏《海港》,以此来作一个有趣的对比。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二.《海港》的流行唱段,从数量上看似乎不多

如果同样以流行唱段的数量多少来加以衡量,则《海港》拿得出来的流行单曲似乎只有两首:马洪亮的《自从退休离上海》和高志扬的《满怀豪情回海港》。尽管它的优秀唱段其实遍布全剧,如方海珍的《细读了全会公报》《忠于人民忠于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精美绝唱,但都受制于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而较少传唱,属于好听而不好唱的类型。回想那个大力普及样板戏的年代,基层演出极少有人排演《海港》片断,因为模仿难度实在太高了。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通俗意义上的流行单曲数量不够,而直接拉低了该剧的热度,导致《海港》不如《红灯记》等剧目那样,流传更加广泛,热度更为红火。

三、资深京剧票友眼中的《海港》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那些懂行的资深戏迷看来,纵览所有样板剧目,甚至把后续的《杜鹃山》《龙江颂》全都算上,也要数《海港》的音乐最为成功,没有之一!至于为什么它的流行程度没有进入热搜前列?恰恰是因为其高雅的音乐风格,一时无法为最广泛的观众群体所欣赏和接受并且踊跃传唱。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我曾就此问题请教了中学时代的一位历史老师,年近八旬的老师是那个年代很有名气的资深京剧票友,也是当时基层排演样板戏时经常聘请的民间导演,同时他也是样板戏音乐总监于会泳的铁杆粉丝。以下的文字均根据他的口述整理而成。

四、《海港》剧本的先天性不足

为什么说《海港》的音乐抵达了样板戏音乐的最高层次呢?这还要从这部戏的剧本说起。

与那些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样板戏不同,《海港》的时代背景是建国十周年前后的和平岁月。该剧脱胎于上海淮剧院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根据当时突出阶级斗争主题的需要,把原淮剧中的落后分子钱守维直接改成了阶级敌人。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于是就有了全剧的核心情节---这个阶级敌人利用后进青年韩小强的麻痹大意,把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的有害物质混入了出口支援亚非拉的小麦散包之中,一旦送到国外被当地人民误食,就会引发生命危险,严重损害我国国际声誉。而一号主角方海珍发现险情后连夜组织力量翻仓倒柜追回危险散包,使阶级敌人的恶毒阴谋彻底破产。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玻璃纤维真的比氰化钾还要厉害吗?最有发言权的码头工人出来发声了!他们看了演出后纷纷给剧组写信,说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玻璃纤维,根据常识,这么一点玻璃维纤混在成吨小麦里面,而且还要经过浸泡加工,根本不会造成危害,大动干戈追回玻璃纤维实在是太搞笑也太不可思议了。为此剧组专门去码头组织工人座谈,得到的结果还是如此!也就是说,全剧的这个核心情节从常识上讲根本就站不住脚!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五、改还是不改?最后决定:不改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既然这个最为关键的核心情节被最基层的码头工人纷纷吐槽,那么明显就是站不住脚,必须进行合乎逻辑的修改。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可是如果去掉了玻璃纤维,又有什么替代品可用呢?一时半会还真是想不出来,还是干脆别改了吧?

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

问题捅到了张春桥那里。张也不便表态,让手下人拿主意。最后还是徐景贤一锤定音:不改了。反正江青也不知道玻璃纤维到底有没有危害,先就这么演绎了再说!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六、木工不行漆工来补

写到这里看似有些扯远了,其实这才刚刚进入最初的关于《海港》音乐的话题。

当时在场的于会泳听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他感觉《海港》的故事情节确实比较牵强附会,漏洞也很明显。要把此剧提升至“样板”的水平,只有在音乐设计上多做文章了。所谓木工不行漆工补,于会泳决定要在《海港》音乐创作上,倾尽洪荒之力也要作出重大突破和创新,让音乐的翅膀带动全剧逆风起飞振翅翱翔!

后来的事实表明,巜海港》这个剧本上先天不足的作品,之所以最终能和其他优秀剧目平起平坐齐驱并驾,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序列,就是全靠了于会泳在该剧整体音乐设计和创作上的巨大成功。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七、《海港》音乐成了挽救全剧的终极筹码

于会泳先是将巳经成型的《海港》音乐从头至尾改写了一遍,他不再拘泥于行当和流派的局限,而是全力融合各派之长,以图在唱腔设计上占据制高点。

比如他为方海珍设计的二十二段唱腔,分别包含了青衣、小生甚至花臉的诸多元素,在设计成套唱腔时更着重向发音靠后的程派唱法倾斜,使之显出沉郁凝重的色彩,而这样的演唱难度,当时只有宁夏京剧院天赋异秉的名旦李丽芳能够胜任,所以火速调来上海,而本土名旦蔡瑶铣和杨春霞只能屈居B角和C角。

高志扬的唱腔设计则同时兼具了著名金(少山)派和裘(盛戎)派花脸的特色,显得既粗犷豪放又不失工整细腻。为了抵达最佳演唱效果和舞台效果,该角色由两名演员以双簧的方式完成:著名花脸李长春在幕后配唱,而形象魁梧的赵文奎在前台表演。这在所有样板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落实到京剧板式设计时,于会泳更是匠心独运大胆创新,首次推出了诸如“西皮宽板”“排扳”“反二黄吟板”“二黄快板”等传统京剧前所未有的全新板式,使精妙的乐思和旋律有了酣畅淋漓得以舒展的簇新平台。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再好的唱腔也离不开音乐伴奏的烘托,为了加强乐队的执行能力,于会泳调集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全部精锐力量,并委托该院才华卓著的青年指挥家王永吉担任乐队指挥,与剧团的民乐乐队中西结合融为一体,承担全剧的演奏任务。这支本来就实力不俗的中西混合乐队,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集训,成了文革期间所有样板戏剧组中最杰出的一支,在《海港》全剧的音乐演奏中,为提升全剧艺术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八、音乐使全剧起死回生

正是由于《海港》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明显超越所有样板戏的颠峰水准,才使得原本并不看好这部戏的江青,欣然同意将《海港》准入样板戏的行列。必须承认的是,江在京剧艺术上还是颇有一些造诣的,她对该剧的音乐设计创作,演员演唱技巧和乐队演奏水平连续几天赞不绝口。至此,于会泳当初以出色音乐弥补剧本不足的构想,百分之百得以实现。

当然,那时候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和基层演出队员,似乎还是更热衷于传唱其他样板戏的流行选段。而《海港》中的绝大部分单曲,因为其高水准高难度高融合(多流派)的门槛,令传唱者在模仿演唱时,基本上不得其门而入。其实,也别说是普通小白了,就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专业京剧旦角演员,在翻唱当年《海港》中李丽芳的高难度选段时,也远远无法抵达原唱的水准。用资深老戏迷的话说,差得真不是一星半点。而这些小字辈演员在翻唱或复排其他样板戏剧目时,则很少遇到这样的难题。

剧情站不脚的《海港》本来无缘进入样板戏行列,为何最终起死回生

结语

假设《海港》的剧本不是那样的先天不足,那么于会泳也许不至于去倾尽心血和才华,在全剧音乐创作上绞尽脑汁做足文章,以使该剧能够起死回生,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绝妙的京剧音乐留传于世了。所以正应了那句老话,好活都是被逼出来的!

作为小白的我,在请教我的历史老师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对《海港》卓越的音乐成就基本无感。也许它就像一壶绝品好茶一样,如果不是深谙茶道的饮者,那是极难体味其中深厚绵长美妙隽永的独特韵味的。

所谓的俗,那就是以最普通的观众为最大公约数,而所谓雅,就注定要相对小众化一些。所谓雅俗共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论是在样板戏盛行的文革时期,还是处在当下这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放年代,雅和俗都是以这样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意趣盎然的二元姿态并存共处。而《海港》音乐的那种高雅,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似乎都只能是在京剧票友圈内熠熠生辉,余音绕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