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剧社的十年坚守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一群非专业演员、10年7部原创方言剧,至今演出70余场,获得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优秀团队奖等荣誉……浦兴社区大爱剧社用坚守,展示了草根原创文化的生命力。

年的最后一周,浦兴社区大爱剧社马不停蹄,在浦东10个居村的“家门口”服务站连续演出了10场。“虽然很累,但我们很高兴,尤其是台下观众不断给我们肯定时。”大爱剧社负责人夷龙根说。

这是一个没有专业演员的剧社。夷龙根退休前是浦兴路街道群文科干部;主要演员卫治众、宋大宝、李伟英、胡金娣等,都来自浦兴东四居民区;新加入的年轻演员张萍、张黎明、倪瓴骐等,则是街道不同部门或单位的员工……

但是,就是由这些非专业演员组成的草根剧社,已经走过了10年。10年来,他们排演了7部《情满人家》方言剧,至今演出70多场,曾获得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优秀团队奖等众多荣誉。

居民登上舞台

为表现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卫治众写了个小品,党总支班子成员集体出演,这成为《情满人家》的起源。

今年元旦前在10个居村巡演的,是《情满人家》第七部——《幸福的家门口》,讲述了老小区同心小区在开展“家门口”服务活动中,小区党总支书记王芳带领居委社工和居民,同心协力完成小区绿化改造,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

在唐镇唐丰苑“家门口”服务站演出时,坐在台下观看的唐丰苑居民王美君不时鼓掌:“蛮有意思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这种情景方言剧,有趣。他们演得很好,看上去像是专业演员。”

听到王美君的赞誉,夷龙根和导演孙中伟感慨万千。“听到观众的肯定,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孙中伟说。

王美君不知道的是,台上的都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已经坚持演了十年。

年,《幸福的家门口》中乐伯伯的扮演者卫治众写了一个小品:《党小组长的一天》,这成为《情满人家》和大爱剧社的起源。

当时,卫治众还是东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年,我们小区在几个楼道里开展楼组党建,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让人感动。”卫治众说,“我就想,一定要把他们的事情表现出来。”

用什么形式表现呢?卫治众选择了小品。他亲自执笔,写了四个小故事。党总支班子成员约定:写好后集体出演,一个都不能少。

排练前,卫治众把脚本送到了浦兴路街道办事处,想让街道也了解下小区里有这么多优秀党员。脚本最终送到了在群文科工作的夷龙根面前。他看后,决定“把它提升成为街道层面的作品。”

夷龙根找来了在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工作的朋友孙中伟,请他帮忙以《党小组长的一天》为基础,写个剧本。

演了45年喜剧的孙中伟是国家二级演员,也曾跟随导演做场记,还自学过导演的理论知识。“我一直在搞滑稽戏,有舞台经验,知道要吸引人看就要有幽默元素,不能太‘正’。”

于是,他以《党小组长的一天》为蓝本,改编创作出了四幕方言剧《情满人家》。在这部方言剧里,不单有好人好事,还有冲突有搞笑,但最终凸显出了由一群普通人演绎的大爱故事:

“小四川”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了;钱阿婆买米时被“一撮毛”换了假钞;室老周晾的衣服滴水,把室李大姐女儿的结婚礼服弄脏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楼道党小组长王阿姨一件件解决,最终大家互相体谅和解,变成了相亲相爱的好邻居。

“‘情满人家’这个名字是我起的,也费了一番功夫。”夷龙根说,“没有用情满社区、小区等,是想体现海派风格。”

经过半年左右的排练,第一部《情满人家》亮相了。演员都来自东四居民区,“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台演戏,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卫治众说。

《情满人家》首次全本演出时,时任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部长的陈高宏到场观看,并评价道:“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源于居民生活,又有专业人士参与,最后被居民接受的文艺作品。”

“变不可能为可能”

随着《情满人家》一部部推出,青涩的草根演员变得成熟,演出时总能收获观众的好评。

《情满人家》一炮打响,夷龙根、孙中伟和东四居民区的一帮主创停不下来了。

在年11月底首次全本演出后,《情满人家》紧接着在0年1月入选了浦东新区“文化进社区”百场文艺巡演。这是社区文艺团队首次进入百场文艺巡演,与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等专业院团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自此之后,《情满人家》第二部、第三部……直到如今的第七部一部部推了出来。每一部,都会围绕着当时的形势和宣传主题,用方言剧特有的幽默诙谐,讲述居民在世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居民区拆违的故事、基层党组织为居民排忧解难的故事、居民自治的故事等。

在参演一部部戏的过程中,原本对表演一窍不通的居民们,慢慢开始蜕变。

“我退休后参与《情满人家》做编剧、导演,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孙中伟说,“所以一开始自己鼓励自己,也鼓励参与演出的人员,要变不可能为可能,果然我们做到了。”

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从62岁演到72岁的卫治众,至今记得自己在参演第一部时,“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话也不知道怎么说。”现在,经过七部戏的锻炼,他已经能放松了。

卫治众演过普通居民、社区党委书记、退休教师、业委会主任,都是“正派”角色。然而,在第三部中,他却演了一个破墙开店、不配合社区整治的后进分子。

戏中有一个场景,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找他做工作时,他拿个椅子朝书记扔过去。“这可真是太难了!不能砸到书记,力气大了会扔到舞台下面,轻了又扔不过去,练了好长时间。”而且,他要跟书记吵,还要吵得响。“排练时吵得嗓子出血,一点声音都发不出了,到现在也没完全恢复。”卫治众说。

同样参演了七部戏的李伟英,一直演一位来自苏北的新上海人李大姐。但事实上,她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从零开始学了苏北方言。

“在家我就对着镜子练,一遍遍说。年纪大了,记不住台词,我就一遍遍默写,才慢慢记牢。演得多了,苏北话讲着讲着也就像了。”爽朗的李伟英说。

从第六部加入的“新人”张萍,当时演的是配角书记女儿,第七部就一下子晋升为“女一号”,饰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芳。“一下子演‘女一号’,有点紧张,大家都鼓励我。尤其是孙导给了很多指导,对我帮助很大。”张萍记得,导演孙中伟曾告诉她,演戏要像熬药一样,慢慢地熬,这个熬的过程非常苦,但结果会非常好。这让她很受启发。

去年12月21日,在开始各居村的巡演之前,大爱剧社又进行了一次排练。虽然不久前在浦兴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演出过,演员们还是很用心地排练了每一个细节。

“这句声音要响一点,夸张一点。”“不要往那边走,就站在这里。”“书记说完这句话后,鼓掌要热烈一些。”……排练中,导演孙中伟不断对一些需要改进的细节提出意见。

“我们排了几次,总体不错,但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孙中伟说。而在夷龙根看来,“虽然我们是到居村演出,但也要当作在大剧场演出。”

以原创为灵魂

演员保持草根阵容,内容坚持原创,成为《情满人家》的灵魂和特色。

在《情满人家》第二季中,部分角色曾启用专业演员,希望提高演出的专业水平。但演出之后发现,最受欢迎的还是居民演员。于是,第三季时,演员又回归为全居民阵容。演到如今,大爱剧社又不断吸纳了一些新演员,但仍是来自社区。

50岁的张黎明,来自浦兴路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从《情满人家》第五部开始参与。说起为什么大爱剧社吸引自己,张黎明提及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原创”,他认为这是《情满人家》的灵魂。在他看来,故事情节是从楼道里的小故事、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中提炼出来的,非常贴近老百姓,很有可看性。

年出生的倪瓴骐,从第七部才开始加入。之前,他在浦兴社区金鹏居委做社工,《情满人家》第七部需要找一名年轻社工扮演者,就找到了他,也是本色出演。

参演这部戏,让他感触很多。“现在很多年轻人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上海,但是上海话已经说不标准了,推广这种方言剧对我们年轻人很有好处。”而且,这部戏帮他解决了经常被同龄人问到自己做什么的尴尬。“很多同学都问我,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通过这个剧,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社工在社区里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我们选演员的立足点,就是放到最基层,让居民自己演自己,能演得像、演得真。”夷龙根说。而为了更贴近居民生活,他和导演孙中伟还经常去居民区采风,新推出戏时也会听取居委会的意见。

有自己的特色,演出内容又贴近生活,《情满人家》受到颇多赞誉,文化效应也很明显。

2年,《情满人家》被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重大革命历史暨开发题材文艺创作基地给予奖励;3年,大爱剧社携《情满人家》参加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即斩获优秀团队奖项。

5年,大爱剧社推出的《情满人家》第五部《心中的天平》,讲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秉公调解居民矛盾纠纷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清廉务实作风。这部剧受到浦东新区纪委、监察局的支持和欢迎,并在浦东多个街镇进行廉政文化专场演出。

最近,大爱剧社又在谋划着新戏。“下一部戏准备写一个支部书记忠诚、担当的故事,剧名还在思考。”孙中伟说。

夷龙根告诉记者,剧社还在努力创新,“比如第七部最后加了一首主题歌,把我们的合唱队搬到舞台上,为《情满人家》提供一个新的艺术载体。”

在浦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爱明看来,“浦兴社区大爱剧社多年来不断提升文化表演能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队伍的综合实力,也为‘文化浦兴’的实践和提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从《情满人家》第一部就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