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电影《》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长期固定放映开始了。去新天地和中影党史馆影院观看这部建党题材大制作、聆听伟大建党精神叩响的第一记时代强音,被许多人写在自己的红色日志上。
上海复工第一天,杂技剧《战上海》启动全面复排。今年9月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这部大剧将代表上海亮相,并参评重要奖项。上届中国艺术节,同属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捧回文华大奖,三年多时间,这部舞剧扛鼎之作以超场演出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
上海,党的诞生地与初心始发地。百年前,中国历史最为波澜壮阔的征程从望志路号出发,理想成真,开天辟地。而今,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来到兴业路76号,在这座红色地标、精神丰碑前感悟初心,燃起信仰之光、理想之火,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五年来尤其是自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来,上海全面推进重大主题创作,早早布局百部精品献礼建党百年,更提前完成创作计划。正因此,如今“上海出品”最浓墨重彩的篇章,莫过于承继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大作品、大制作。而爆款频出的红色大作品,也正引领上海文艺创作再攀高峰。
赓续红色血脉
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总书记的嘱托,上海文艺工作者始终牢记心头,把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把党史当成最好的营养剂。
五年来,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循着红色血脉,从党史佳话里挖掘文艺创作最动人的源泉,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能量,以炽热的作品接力。理想与信念,于是在舞台、在银幕、在荧屏、在书籍上流光溢彩,闪耀人心。
电影《》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开天辟地大历史。创作者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把握历史,从国际国内背景、事件、人物三个维度,描绘出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擎马克思主义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探寻民族复兴前途的故事。电视剧《国家孩子》首播于年9月,在央视甫一亮相就高居收视率榜首。此后两年多时间,它在央视和地方台重播近20次,一段千里托孤的国家往事通过荧屏融入万家灯火。复盘《》和《国家孩子》的创作轨迹,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故事被锻造成文艺精品的过程。
事实上,一个跨越百年征程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红色文艺作品矩阵,已然汇聚在上海。
都从党史的第一笔开始,电影《》、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纪录片《诞生地》从不同角度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等重大问题。都聚焦上海解放前后,作家刘统小说《战上海》以文学写史,杂技剧《战上海》用杂技语言再现战场史诗,电视剧《战上海》亦杀青在即,将在荧屏上讲述没有城市管理经验的共产党人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解放上海、安定上海的故事。
聚焦革命先辈,电影《望道》把《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的风雷激荡带到观众面前,也将展现陈望道在复旦大学耕耘的漫长岁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烈士李白的最后一封电报演绎得至情至深;歌剧《晨钟》是李大钊青年时代的奋斗轨迹。潜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龙华,作家孙甘露最新出版的小说《千里江山图》用文学重聚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塑造他们的精神与血肉;芭蕾舞剧《宝塔山》描摹了五湖四海的爱国青年在理想感召下奔赴延安的征程。讲述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感人事迹的电视剧《功勋》,既是英雄楷模的传记,也是共和国创基立业筚路蓝缕的征途。
在每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每一个人民需要的时刻,上海大作品一直在场。
激活时代语境
今年5月,杂技剧《战上海》开启一场线上展演。在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语境下,它让许多人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网友动情留言:“它没有语言,却包含千言万语的力量。”
无独有偶,伴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过余场,“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推广语早成了观众心声。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发,在党的百年华诞时公映,从内地路演到香港首映,影片每到一处,总有年轻人为之热泪盈眶。电视剧《功勋》播后,“功勋续集就是现在”频频见诸网络。
能遇见知己如斯,是这几部红色爆款时代价值的兑现。它们不仅完成叙事,还在守正创新中完成“对话”,这才让大众触摸到百年厚重历史的温度,也让先辈眼中的星火闪耀在今天Z世代的心头。
以杂技剧《战上海》为例,该剧年首演即轰动一时。全剧有许多让人称道的创新,如打破原有编排和表演模式,在展示高超技巧同时集纳魔术、滑稽等元素,如在技巧和道具上进行改革,又如精彩纷呈的现代舞美科技等。但真正让全国杂技界为之震动的,在乎它成功实现了技术、艺术、叙事的三者合一,从单纯的炫技升格为可供反复欣赏的艺术作品。公认最动人的一幕在尾声:白鸽凌空飞来,安静地落在“英雄铜像”上。最上层的女孩,双手稳稳捧住的不止是正义之战换来的幸福宁静,更是对永久和平的向往。观众为之动容,为杂技艺术能作出如此富有深意的表达而喝彩。在评论家方家骏看来,这记点睛之笔所点出的,是杂技作为传统艺术样式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实践。
再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经典影片不同,舞剧用大写意手法,烘托出浓郁的上海味道;又区别于普通舞剧,它向电影蒙太奇剪辑“取经”,不再线性地描述故事,而是令多重叙事在舞台同步呈现。焕然一新的红色舞剧令全国观众欲罢不能。此外,沪剧《一号机密》、现代京剧《换人间》、都市新淮剧《寒梅》、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等,都是对经典作品的全新阐释。借用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的话,“我们探索海派杂技将高超技艺融入到‘时代语境’,结合自身艺术特点博采众长”,上海文艺工作者在讲述红色故事时,无不是在本门艺术的守正创新里,找到了Z世代的知己。
信仰薪火相传
一个相似的场景在上海文艺界反复发生。拍完电影《》后,上海演员袁文康递交入党申请书;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两个月,主演王佳俊递交入党申请书;杂技剧《战上海》排演阶段,主角王怀甫递交入党申请书……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巧合非偶然。“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共产党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值得青年艺术家去传承、去书写、去表现。”反之,“青年人在创作中真切体悟到红色文化的积淀,从身边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感受到信仰与赤诚,浓郁红色氛围的感召又将进一步激发创作者拿出无愧于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优秀作品”。
信仰薪火相传,上海丰厚的红色家底被当成文艺创新创造的动能——如是规律我们能在许多作品背后梳理而出。
跟着上海杂技团一次次走访上海红色地标时,王怀甫萌生了申请入党的想法。再次排演时,他体会到与所饰英雄同频共振、心意相通的感觉。与朱洁静一起参观李白烈士故居,王佳俊被先烈发报的小阁楼震撼,粗茶淡饭里透着温暖,逼仄高压中向往的却是无限曙光,回到排演场,演员把这些感知悉数汇入肢体语言。
上海爱乐乐团有两位“90后”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92岁高龄的吕其明,出生在年代的龚天鹏。在多个场合,龚天鹏不止一次重复前辈精神的感召,“吕其明老师的《红旗颂》触发了我的红色基因,他在音乐中倾注了对党和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传承给我们青年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他创作的《百年颂》已十易其稿。
上海也是党领导的文学事业的重要起源地。五年间,上海作协力推“红色”创作,用文学手法生动书写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目前,重点创作项目“红色起点”已进行到了第二辑;为上海“红色足迹”革命遗址系列写传的创作,也在持续推进中。更珍贵的是,围绕百余位龙华革命烈士的事迹,上海作协组织了以小白、薛舒、滕肖澜等专业作家领衔的中青年创作者队伍,为红色主题创作凝聚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作势头活跃、创作门类均衡的作家队伍。
红色基因在上海文艺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内心对信仰的高度认同,为下一部红色大作品蓄力、启航。
作者:王彦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