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扬派(泰州)盆景技艺传承人曹季德正在剪扎盆景。

钱宏斌摄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我们周围,在一个普通的村落,一个平常的街道,都可能遇上非遗。

姜堰面塑、泰州撂石锁、扬派(泰州)盆景、溱潼会船、泰州淮剧、茅山号子、靖江肉脯、黄桥烧饼……好玩、好看、好听、好吃,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保留了泰州最美的记忆。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扬派(泰州)盆景代表性传承人曹季德、兴化茅山号子代表性传承人陆爱琴、靖江宝卷代表性传承人张东海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我市已有7项国家级、33项省级、74项市级、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

“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文广新局局长钱建网说。

守护

挖掘整理让非遗得以留存

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众多非遗项目既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早在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就下发《关于印发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的通知》,从年开始用3年时间,按照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拉网式普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摸清了全市非遗的种类、数量、现状和分布状况。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条,调查项目条,其中70%的为新发现项目。各市(区)整理编辑出版了《非遗普查资料汇编》。

“有许多非遗项目散落在民间,没有人挖掘整理就可能绝迹,而经过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后,这些项目很可能大放异彩,成为新的地方文化名片。”钱建网说。

姜堰滚莲湘就是这样的典型。起源于淤溪镇一带的滚莲湘,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源头形式为水乡泽国的龙舞。现年67岁的李道功是姜堰滚莲湘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挖掘整理“滚莲湘”的关键人物。上世纪80年代,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李道功下乡采风,偶然发现淤溪马庄一带的村民干活累了,拿一根竹竿打击身体各个部位,跳一种乡土舞蹈。几经打听,他找到老艺人王长山,虚心拜对方为师,连续研习了8年。之后,李道功多次剖析和改编“滚莲湘”民间舞蹈。滚莲湘开始进入文艺部门视线,年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正良介绍,尊重非遗特点及其自身规律,我市对非遗项目采取了分类保护,一是进行整体性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比如姜堰建立的清明习俗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是探索开展生产性保护,比如市盆景研发中心和兴化市竹泓木船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公布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比如我市已完成泰州道教音乐数字化保护工作。

传承

搭建平台让非遗可看可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鼓励引导传承人建立大师工作室、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是重要的非遗保护传承方式。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9名、市级81名、县级名。扬派(泰州)盆景高级技师曹季德、姜堰面塑王洪祥、淮剧一级演员陈德林、泰州木雕帅春燕等非遗传承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60岁的曹季德是我市扬派(泰州)盆景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稻河古街区成立了“泰云堂”工作室。只要游客有兴趣,曹季德都耐心宣讲扬派(泰州)盆景的悠久历史和纯手工剪扎的传统技艺,解说“严整平稳、层次分明、造型端庄”等特点。经曹季德“传帮带”,一批青年盆景人才快速成长。曹季德说,下一步,他将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扬派(泰州)盆景走进千家万户。

让非遗走进生活,让大众了解非遗,一直是所有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部门着力的方向,只有让每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从年起,我市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开展民间文艺调演和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原生态民歌民乐大赛、非遗产品展销等活动。各市(区)也积极搭建平台,将非遗项目搬到社区、广场,利用文艺演出、现场展示等形式立体式宣传。去年6月,我市策划举办首届非遗博览会,吸引5万人次参观,进一步扩大了非遗影响力。

近年来,兴化、泰兴等地还相继建立了各种非遗展示馆,这些展馆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成为十分重要的非遗收藏、展示、研究、传习载体。

从年开始,姜堰区文化馆常年举办姜堰滚莲湘公益培训班,并先后设立了13个“滚莲湘传习基地”。兴化市开展“茅山号子进校园”活动,并编辑出版系列校本教材《茅山号子》和《歌从茅山来》,茅山镇还建立“茅山号子”传习所,定期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参加传习活动的学员又成为各镇村社区的传习人,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让非遗走进了百姓生活。

创新

产业发展让非遗效益放大

“非遗,不该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远观,更应走进大家的生活,这样传统工艺才能延续下去。”黄正良说。

年5月,“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泓传统木船原先主要用于渔民捕鱼,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竹泓木船逐渐远离人们生活。“竹泓木船要通过创新,重新走进人们生活。”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说。周永干创办了木船制造厂,产品向旅游船只、环卫船只方面发展。在地方党委、政府引导下,一帮回归乡里的青年大学生依托“非遗产业+电商创业”,发展壮大了竹泓木船制作这一传统产业。

在苏航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松看来,和时尚接轨是非遗项目未来传承和发展的趋势。这位30岁出头的青年人带领22名大学生,开辟了风车、水车、木桥、木亭、木质别墅,以及影视道具制作等木制品市场。今年3月,丁松和他的团队带着影视道具制作项目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舞台,获得了满额万元资金的支持。

据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培育非遗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性保护,重点扶持具有一定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鼓励支持传承人携技创业,引导传承人采用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开展非遗项目的研发设计、展示销售、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活动,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将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让非遗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来源:泰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