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吃ldquo戏饭rdquo的淮

靠吃“戏饭”的淮剧表演艺术家

——国家级淮剧传承人裔小萍口述录

金雨菲,孙晓东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裔小萍,女,年生,江苏省淮剧团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裔小萍唱腔独特,在苏沪两地“粉丝”众多,有“苏北筱文艳”之称。演出代表剧目有《秦香莲》《母子情仇》《柳燕娘》《三看御妹》《吴汉三杀》《二度梅》《玉杯缘》《半夜夫妻》等。中国唱片社及上海分社,对其演唱的“玉杯缘”“秦香莲”“二度梅”“六部审”“柳燕娘”“红楼梦”等进入全场录音,并制成盒带、唱片,面向全国及国外公开发行。年6月7日,在第12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前夕,盐城市文广新局、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裔小萍从艺60周年专场演出,进一步弘扬裔小萍的裔腔流派艺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淮剧艺术经典。

一、出生在梨园世家裔小萍很小的时候就在剧团里,裔小萍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演员,裔小萍的父亲是淮剧届的“名丑”——裔红玉,与筱文艳同辈,与何叫天是结拜弟兄。裔小萍还有一个姐姐叫裔小玉,她是浦光淮剧团当家花旦,裔小萍姐夫是当家小生——马少鹏,裔小萍们家里都是从艺的,从小吃的就是“戏饭”。裔小萍十来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在读小学一年级,有一个戏叫《赏梅花》,那是一个现代戏,讲的是两个姑娘谈的恋爱故事。裔小萍父亲当时想对于一个人物,十来岁的孩子懂什么呢?他帮裔小萍一起揣摩人物,一起把唱腔确定下来,后来到了暑假的时候,裔小萍妈妈把裔小萍带到戏台,裔小萍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登台了。裔小萍唱完之后,看戏的那些观众都很喜欢,一直鼓掌,让裔小萍再唱,裔小萍那时候不怕难为情,也不怕别人笑。虽然对淮剧那些腔调,唱法什么的也不懂,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岁数小,胆子大。只要团里有人说:“来,唱个大悲调”,裔小萍就会有模有样唱起大悲调,而且悲悲切切的,自己都能把眼泪唱出来。裔小萍十一岁真正进团,当时进的是上海精诚淮剧团,后来精诚淮剧团搬离省部,因为各种原因人手用不起来。当时的浦光淮剧团还叫春光淮剧团,他们团也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人员不齐,后来两个团就并成了一个团,叫上海浦光淮剧团,裔小萍此后一直就在上海浦光淮剧团。父母跟着戏班东奔西走,裔小萍也跟着戏班子到处闯荡,所以裔小萍走得多,听得多,眼界也就比较宽。每一个淮剧界的老前辈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有的擅长“唱”,有的擅长“演”。裔小萍那时候经常往台边一坐,天天看,天天听,慢慢地也就听会了,看会了。每一个老前辈的“真功夫”都在裔小萍眼眸子中,都刻在裔小萍脑子里。二、致力创新丰富的积累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继承,有继承就要有创新。戏剧的创新有一个前提,不能失了本色。创新来创新去,变的不是淮剧了,就算能吸引再多的观众,那也是失败的。“新”没有错,但前提是必须以“旧”为根基,创新不能失了本色。裔小萍生长在大上海,眼界大。什么剧种没看过?什么戏没听过?加上自己又会唱,那么这个东西就丰富了。对于“土”唱腔,裔小萍就能把它唱得“洋”一点,但不能说“洋”的摸不着边,再“洋”也不能脱离淮剧。裔小萍对唱腔很钻研,小时候在上海,那个时候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筱文艳老师是淮剧的“宗师”,裔小萍对她很崇拜,她的唱腔字正腔圆,裔小萍走路的时候听到有人家收音机里播她的戏,裔小萍就往墙边一站,一定把这段唱腔听完了才走。裔小萍那时候在上海浦光淮剧团上班,学过了之后,就在上班的路上边走边唱,对淮剧入了迷。裔小萍那时年轻,比较聪明,接受能力也强,再加上她对淮剧十分热爱,孜孜不倦地钻研,就这样裔小萍积累下来了很多“能耐”。虽然裔小萍不识谱,但是对于戏里每段唱腔应该用什么调,裔小萍是一清二楚,裔小萍只要把台词拿到手上,就知道怎么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一派。裔小萍所有的唱腔,裔小萍都不要别人设计,都是自己先唱出来,然后让别人把谱记下来。裔小萍在上海淮剧团的时候,有一出小戏叫《三哭灵》,里面所有的唱腔,从男到女的唱腔,从前奏到最后独唱全部是自己设计。再比如裔小萍演的《柳燕娘》,一场戏40分钟,一下子就唱下来了,一气呵成,现在都成了名段。这个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创新是要有根据的,比如各个剧种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剧种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韵调的不同,不在于剧目不同。比如《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很多剧种都可以演,各有特色。没有绝对,只有更适合。比如《红楼梦》,这出戏哪个剧种都可以演,都能演出自己的风格,但要说最适合,还是越剧,这属于越剧的老牌大戏。裔小萍曾经有一段时间唱过越剧,觉得越剧相比于淮剧更擅长抒情,适合表达女性形象。于是裔小萍就琢磨将这些“点”提炼出来,融入淮剧之中,丰富淮剧的表现手法。当时上海有人邀请裔小萍扮演林黛玉下半场,裔小萍演出来的既有越剧的味道、情绪,又没有脱离淮剧,但是那个情绪唱出来她就是林黛玉,这个是不容易的。再比如《追鱼》也是越剧的,裔小萍把它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把我们淮剧的东西搬上去,越剧没有的,裔小萍把它创作出来。裔小萍有段大悲调,越剧没有,越剧主要是道白,但是裔小萍把它形成一个大悲调。一唱起来台下就是叫好声和掌声。创新是为了让戏好看,让戏能使人耳目一新,吸引人,抓住人心。像《三哭灵》,第一场是在上海逸夫舞台演的,由上海淮剧团施燕萍、王萍、赵国辉三个一级演员出演,观众叫好连连。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效果?就是因为唱腔抓住观众了。当时裔小萍请何双林何老师给提提意见,何老师说了三个“好”:“剧本好,作曲好,表演好”。三、分“派”不分“家”我们必须承认戏剧的派别,这是梨园的传统。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京剧中的:梅、程、尚、荀四派。剧种内部分派别必然是为了丰富自家的艺术。这就有一个前提,既要“分”,也不能“分”。可以承认派别,但又不应该以这个为界限,各自独立。当前淮剧界的通行说法是“东西路,南北派”。裔小萍就举“自由调”这个例子,比如讲《红色娘子军》,这是一个现代戏,戴建民老师他小时候演过,他曾经请裔小萍把这段唱腔重新设计下。他以前唱的老拉调,又觉得老拉调不适合。毕竟是现代戏,要轻快一些,激昂一些,变化多一些。裔小萍就用自由调的形式,一上来就采用了散板的形式,里面变化比较大,组合成一段综合性的比较激昂的曲调。裔小萍的台词很讲究,裔小萍所唱的人物,都不是为了唱而唱,而是为了表现人物而唱。虽然裔小萍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裔小萍把台词本拿到手上就知道它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份理解带到戏里就变成了“深刻的表现”,只有演员对戏有深刻的理解,对剧情有切身的体会,观众才会相信剧情,相信你的戏。“信戏”是“赏戏”的前提。四、演戏要不怕苦裔小萍收徒弟传授的不仅仅是唱腔,演技,裔小萍还要传授精神和态度。淮剧演员必须具备的精神就是不怕苦,怕苦不要进戏班,进了戏班就别怕苦。淮剧演员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确实,演戏的时候你是站在台上,观众是坐在台下,但实际上演员和观众必须是心连心,心贴心的。作为一名淮剧演员,哪里需要裔小萍,裔小萍就可以去到哪里,尽量满足所有要求。比如年江苏省阜宁县遭遇特大龙卷风,裔小萍夫妇就和其他艺术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参加汇演,发动募捐。艺术家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有困难,我们一定要与人民同进退。再比如下基层,进煤矿。江苏省淮剧团有一年下煤矿演出,是到矿底下最基层的地方,大家都觉得危险不敢去,别人都不敢去的地方,裔小萍去。煤矿的最底下,真的很危险。裔小萍坐着那个煤矿车一路滑行下去。一下去,矿里的煤渣直往下掉。裔小萍她们最后合影留念时,照片上每个人的脸都乌黑乌黑的。最危险的地方裔小萍去过了,最困难的地方裔小萍也去过了。比如射阳海边,射阳海边没涨潮的时候,渔民就闲下来了,裔小萍她们就在海边唱给工人听。当时国道还没造起来,裔小萍带着一群演员在那边搭戏台子,一唱一口风,一唱一口风。但是裔小萍不怕苦。因为裔小萍当时是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裔小萍能做的,也是裔小萍该做的是要送戏下乡,送戏到基层。经常到海边演出,腿冻得长骨刺,不敢动,风一吹就刺骨的疼。有时候演出多,嗓子哑掉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输液,然后针一拔上台,下台后接着输液。五、淮剧要出经典裔小萍认为目前淮剧想发展好就要出人出戏,培养观众,解决语言障碍。戏剧想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第一步靠的就是经典。比如一提京剧,那经典就太多了。梅派的《贵妃醉酒》,程派的《锁麟囊》等等,一提黄梅戏就是《天仙配》,一提豫剧就是《朝阳沟》,地方戏想走出去,第一步就是出戏,出经典的戏。这几年,江苏省淮剧团出了《小镇》,现在又出了《小城》,未来还有《小村》,这一步走得是正确的。没有好剧本,你是冲不出去的,弄个好剧本出来,符合当前的形势,内容又丰富,再加上好演员、好乐曲,这就很容易走出去。艺术是综合性的,台本好、演员好、唱腔好,戏才能好。语言要改革,要让观众听得懂。我们淮剧演出现把台词打在屏幕上,就是为了让人家听懂、看懂。语言是可以变的,像阜宁腔很多人听不懂,我们可以把它改得稍微洋气点,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接受,不能土得掉渣。再有,我们还要培养观众。上海淮剧团的都市新淮剧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各个剧团彼此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你不搞人家搞,我们不应该拘囿那个淮剧旧的腔调上,要吸收新的元素,大胆创新。况且,老一辈的观众和票友都慢慢地老去,培养新的观众迫在眉睫。新观众有新审美,以历史题材为背景讲好一个故事,配合现代舞美灯光,这种思路年轻人能够接受,也是淮剧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淮剧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金雨菲,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孙晓东,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戏剧之家》年第17期视频欣赏:

淮剧《楼台会》

表演:裔小萍、陈德林

淮剧《玉杯缘。哭杯》选段

表演:裔小萍

往期回顾珠联璧合各展其能淮剧表演艺术家武小凤:在淮剧的故乡梦中常忆太阳花——我在新版淮剧《太阳花》中扮演白燕坪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回忆多为淮剧办实事的徐平羽同志淮剧的生命力在于与民众息息相通“幕表”师傅这一切,都是因为淮剧——记淮剧演员赵国辉固守与图新--小议当下上海淮剧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戏曲.元宵.观灯“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介绍徐桂芳同志的先进事迹漫话“济公”淮戏编剧淮剧的武戏芦滩淮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