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王红霞)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淮剧演员陈澄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建议,通过设立加强剧种间交流合作专项扶持资金,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陈澄介绍:“近几年,国家对于戏曲的各个项目扶持力度很大。就我们江苏省而言,也形成了很好的接轨。诸如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百名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江苏省艺术基金》等项目,目标明晰、扶持得力,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陈澄认为,从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传承来说,“名师带徒”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传承方式。与此同时,她表示,各剧种之间名师的交流也很重要。
陈澄在调研中发现,此前剧种间的交流,大多是以个体自发的形式开展,涉及整个院团层面的交流较少。她建议,可以通过长期的、项目化的形式,用于各剧种各院团彼此间的交流,让更多青年演员能吸取更多养分、兼收并蓄、继续前进。
(各剧种通过培养青年人才,实现良性传承图源视觉中国)
陈澄建议,可以采用本剧种名师“走出去”、他剧种名师“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各剧种的名家交流切磋。在戏曲的历史上,那些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都曾得益于历代戏曲名家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眼光。
“但这种模式的交流切磋,是需要资金支持的。”陈澄建议,“是否可以划出一部分专门经费,用于跨剧种、跨剧团之间的学习交流。既是互相学习,也是培养青年人才、实现良性传承的一种做法。”
此外,陈澄认为,创作新剧目是各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各地院团用于新剧目创作的经费普遍不足。对于剧团负责人来说,创作打磨新剧目的任务已然不轻,还要想方设法去寻找资金,无疑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了一批高艺术水准新剧目的创作排练。”陈澄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剧团创作新剧目的投入,形成专项资金并佐以相关考核办法,以传承保护为目的,以剧目创新为抓手,帮助剧团轻装上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展示剧种魅力,体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