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淮剧 >> 淮剧知识 >> 家庭戏班

家庭戏班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家庭戏班

邓小秋

清朝初年,在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引人注目的戏曲作家,名叫李渔。

李渔,生于年。号笠翁,浙江兰溪人。青少年时,家庭比较富有。清兵入浙以后,家道衰落。先后移居杭州、金陵。晚年又回杭州终老,结庐于西湖边的一处荒山上,自号“湖上笠翁”。他一生没有做过官,明亡后便没有参加科举,却极有才情。曾创作传奇剧本十八种,其中传世的有《比目鱼》、《风筝误》、《玉搔头》、《蚩中楼》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词曲针线绵密,浅显通俗,情节曲折风趣。有些剧目,至今仍时有演出。他还著有戏剧理论《闲情偶寄》,全面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与表演的经验与法则,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李渔与其他舞文弄墨的剧作家不同,他是位“实干家”,曾经自己组织“家庭戏班”,进行过商业演出活动。遍游四方,神州留痕。

清康熙六年(),李笠翁到秦地游历,在兰州,当地主人购来数名少女,送给他作为姬妾。其中有一位王姓少女,生性聪颖,喜爱歌唱,李渔就叫她随一乔姓姬妾学唱。乔姬出身于山西临汾,酷爱戏曲。有一次,李渔所作的《凤求凰》脱稿,广泛流传。当伶工演唱时,乔姬在帘内倾听,居然一学就会。最为人称奇的是,乔、王二姬,生自西北,乡音未改。为了学戏,不到半月,就都学会了江南的柔软吴言。李渔深感她们有演戏天赋,便决心以她们二人为主,一生一旦,组织起“家庭戏班”,巡回各地,作商业演出。李渔作为班主,自编、自导、自演。他除了自己创作剧本外,还改编了《琵琶记》、《明珠记》、《煎茶记》等剧,往往是早晨脱稿,白天排练,晚上便能演出。他的“家庭戏班”,第一次演出是在康熙七年元旦。演出地点在徐州李申玉家中。当时是李申玉妻子的生日,为此,李渔作《李申玉闻君寿联》以贺,其序曰:“是日称觞,即令家姬试演新剧”。所演剧目,是他新编的传奇《巧团圆》。

李渔是个文人,并非权宦豪绅,却有着一定的经济头脑。他自组“家班”,以演戏谋生,对后来的戏曲事业的经营性活动,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从康熙六年到十三年底,在这八年中,戏班历经福建、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

“家庭戏班”,由此渐见兴盛。

在过去竞争剧烈、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中,各个行业,都有着家族式经营的“抱团取暖”的现象。旧式戏班,也不例外。上百年来,很多著名的戏班,都是以“家庭戏班”的面貌出现。例如,京剧就有“厉家班”、“言家班”、“童家班”等。而,翻开淮剧的历史,“家庭戏班”,更是比比皆是。很多有名的戏班,几乎都是家族式管理的“家班”。其中,最有名望与影响的,是号称淮剧“九大班”的“武家班”、“骆家班”、“何家班”、“韩家班”、“谢家班”、“单家班”、“长盛班”、“马家班”与“顾家班”。

淮剧的“家班”,所以能够如此兴旺发达,它的优势在于:班社的主要成员,都是骨肉至亲,沾亲带故。血脉相连,利害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合作紧密,精诚团结。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容易发现人材,培育尖子。烘云托月,传承有序。在全班成员无私的扶持下,很多后辈新人梯队会受到庇护,扬长避短,迅速崛起。例如:“武家班”的武筱凤,“何家班”的何叫天,“长盛班”的周筱芳,“马家班”的马秀英等名家,都能在人材辈出、新秀集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顾家班”传人顾少春)

在“九大班”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武家班”。

“武家班”的班主,是“江淮戏”的开创“元老”、人称“通天教主”的武旭东。

年,武旭东老先生的公子武志俊,自上海“日升”淮剧团,调到“红星”淮剧团,担任鼓师。自此开始,我与他同团共事。年,我们随“红星”淮剧团,一起调到江苏东台,直到“文革”时期,剧团解体,人员流散,他又重返上海。平时,我们聚首闲聊,每每谈及武老前辈的梨园生涯,感慨他对于淮剧的兴起、发展与繁荣,终身投入,奉献一生。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回想当年,苏北“里下河”畔的草台班子、上海“下只角”中的简陋戏院,急管繁弦,霓裳飘舞。江淮小戏,枝繁叶茂。其间,皆不乏武老前辈浪迹江湖、粉墨登场的身影。遥忆往昔,不禁令人心驰神往,敬仰不已。

武旭东(——),祖籍盐城龙岗。幼读私塾,曾在农村行医。因酷爱戏曲艺术,拜徽班艺人李峙为师,学习徽戏。另外,又随香火艺人,学做“僮子”。喜阅演唱词书,敏于记忆。积累满腹戏文,参与早期的“香火戏”、“三可子”与“皮夹可”等“江淮戏”草创时期的演出。演艺初始,工青衣花旦。曾在《秦雪梅吊孝》中演秦雪梅,《蓝桥会》中演贾玉珍。表演细腻,唱念感人。并曾主持戏班,活跃于盐阜城乡。

年,武旭东因逃避灾荒,离开苏北,进入上海,广交艺友。于二十年代初,组建“武旭东班”,首演于上海三合街三义戏院。他与韩太和、何孔标等前辈艺人,先后将苏北的江淮小戏,引进到上海,是淮剧在上海生根开花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因为年龄渐长,后来改演做功老生。吸取京剧“麒派”的表演特点,结合其自己的嗓音条件,始创低旋律的淮调唱腔,韵味醇厚,为人所称道。常演《桑园寄子》、《扫雪打碗》、《清风亭》、《人不如狗》、《七里桥》、《封神榜》、《孙庞斗志》与《精忠报国》等剧目。尤以《南天门》中扮演的曹福,冻饿雪地,神思恍惚,表演逼真,绘声绘色。在《清风亭》中扮演张元秀,怒骂逆子,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他演出此类剧目,都深受同行与观众的赞赏。

武旭东,艺事精湛,收徒甚众。比较著名的有:仇孟七、尹麒麟、马麟童、王春来、刘鸿奎、邓格非、董桂英、小翠花、裴少华、徐桂芳等。“武家班”的女徒,则有“七条凤”之称:她们是:武云凤、武金凤、武银凤、武桂凤、武美凤、武彩凤与武秀凤。而,徒孙女武筱凤与武丽娟,更是出类拔萃,后来居上,均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彩凤翩翩,名震淮坛。从此,“武家班”成为淮剧界威望最高的班社之一,非武氏家族及门徒,一般难以入班。

建国后,以“武家班”成员为主体,成立“日升”淮剧团。年,“日升”与“建新”淮剧团合并,更名为“烽火”淮剧团。“文革”浩劫,剧团烟消云散。从此,“武家班”在淮剧界画上了句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