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江苏省政府召开“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发布会文化强省建设专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胜梅介绍了十年来全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进展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重点思路举措。
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着力优化艺术创作生态。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嘹亮唱响“时代大歌”。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苏剧《国鼎魂》、淮剧《小镇》等荣获国家大奖,12部作品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第13届全国美展江苏获奖提名作品、进京作品和入展作品为历史上最多,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入展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
进一步提升品牌艺术活动影响力。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升格为文旅部和省政府共同主办,首次实现全国个剧种“大团圆”,成为有史以来国内所有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的首创之举。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在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家、示范项目8个,推动“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和考核指标,引导文化资源更多更好向农村延伸。
增强“送、种、育”文化实效性。从去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计划“十四五”期间省级投入2.5亿元,培育支活跃在老百姓身边的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个主客共享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增强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质效。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城乡全覆盖,新建“江苏公共文化云”“江苏图书馆云”“苏心游”等平台,实时提供云观展、云演艺、云阅读等服务。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突破
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解读中华文明。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启动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备案博物馆家、馆藏文物万多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突破1亿人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公布第一批、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红色文化研学旅游项目,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制定出台工作指南和评价指标,引导各地推动非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认定首批20个省级示范项目。
文旅产业实现稳定发展、创新发展
有针对性出台助企纾困政策举措。针对疫情对文旅企业带来的持续冲击,靠前发力、务实给力,出台“6+18+12+8+16”叠加政策。近三年累计调剂安排纾困资金6.71亿元,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出首家文旅特色支行和“乡旅E贷”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难关、强信心。
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2个,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品牌,南京、苏州等6地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建成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和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大力发展数字艺术、数字文娱、数字创意等新业态,推动文旅场所拓展沉浸式互动性新场景。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推出13家示范性智慧旅游景区。
运河文化标识更加彰显
打造标志性文旅精品。组织运河沿线8省(市)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描绘大运河“前世今生”和沿线新图景新风貌,历时2年创作完成长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
打造标志性工程。高水平建成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零藏品、零展品情况下征集各类文物展品超万件(套),创新展示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常设展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打造标志性活动。从年起,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连续3年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37.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4.5亿人次。
接下来,我省将紧扣中心大局,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见习记者钱月明史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