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到底什么是“海派戏剧”呢?年,晚清时期,上海开埠后,做生意的来了,逃兵荒的来了,搞革命的来了,搞文艺的也来了。年,上海人口突破了万,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上海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成为中国特大城市、远东第二大城市,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这是“海派戏剧”出现的时代背景。这人一多,纷繁多样的观剧需求和欣赏口味,促使各地剧种艺人大量登陆沪上,开埠后的上海迅速地成为一个开放、宽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戏剧集散地。——这是时代对“海派戏剧”的呼唤十里洋场繁华地,到上海滩去扬名立万!——这是当时的青年人的极佳选择,“海派戏剧”就是这群青年搞事情搞出来的。“海派”的“海”,毫无疑问说的是上海,但“海派”这个词,最早指的是晚清时期以任伯年为代表的“上海画派”的简称。与“海派”绘画几乎同时,“海派戏剧”也在上海萌发从宏观上讲,“海派戏剧”可以指一切在上海这个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戏剧流派、戏剧风格戏剧品种,至少可以包括京剧、话剧、昆剧、滑稽戏、越剧、沪剧、淮剧等等,真是好不热闹。但在戏剧领域,最早的“”是和“京派”相对而言的,主要指的是京剧艺术。后来话剧(当时称作“文明新剧”)传入中国,第一站也正是在我们的大上海早期的新剧改良京剧——就是“海派戏剧”的发端。但这里我们不说京剧,也不说各式地方剧种,我们来看看“海派戏剧”(以下的“海派戏剧”多指“海派话剧”)的发展历程好了。来看“海派戏剧”发展的几个历史大事件:年,我们都知道,春柳社在东京上演了《黑奴吁天录》,同年9月,上海的春阳社迅速回应,上演了一场上海版的《黑奴吁天录》,首次在中国舞台上出现的写实布景灯光甚至新西装,惊了上海观众。年,《雷雨》首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年,曹禺的《日出》和《原野》均首演于上海。同年夏衍先生写了《上海屋檐下》。60年代,布莱希特的演剧体系的介绍和剧目的演出首先在上海出现,80年代,上海发起了“戏剧观”大讨论,黄佐临先生提出了“写意戏剧观”,直接推动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戏剧探索运动。80、90年代两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首先在上海发起。我们可以说,“海派戏剧”无论在戏剧创作上,还是在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强烈的先锋性,“敢为天下先”这五个字,用来评价“海派戏剧”可以讲是十分贴切的。时间到了21世纪前后,“海派戏剧”有两次进京让人们不禁惊呼:第一次是年冬天,淮剧《金龙与蜉蝣》、话剧《OK,股票》、小剧场话剧《美国来的妻子》和京剧《扈三娘与王英》上京演出,轰动一时;第二次是年夏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蝴蝶是自由的》、《艺术长恨歌正红旗下》四个剧目上京,这四个风格迥异的戏的演出,让北京戏剧圈差点怀疑人生,发出了“当代中国的话剧发展中心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的追问。当然,“海派戏剧”并不是没有问题,消费时代下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就是其常常被诟病的地方。首先,看戏在上海被视为一种时尚,在“海派戏剧”之初,上海的观众就有着独特的观剧趣味,他们素来喜听爱情、家庭和新闻故事,喜见新奇、靓丽的舞台美术,喜看时髦、特殊的表现形式,总体呈现出商业城市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其次,“新海派戏剧”面对的主要观众群是都市白领高校学生,当下都市节奏快而紧张,上班族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娱乐来为他们解压。于是,“白领戏剧”、“解压戏剧爆笑喜剧”等戏剧类型层出不穷,戏剧的娱乐功能被放大了。“商业化”和“娱乐化”这两个课题,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是时代使然,但什么事都害怕“过度”和“矫枉过正”,21世纪以来的“新海派戏剧”不得不正视这一课题。实际上,除却为此而努力的戏剧学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年来引发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