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块尘封年的石碑在江苏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重见天日,碑文记载的信息涉及明代人口迁徙史实,有一定历史文献及研究价值。
据悉,建湖县九龙口镇淮剧小镇上的李氏宗祠早在清朝时期建成,是当地现存唯一完整的古院落。李家人传当初先人曾立有一块石碑,埋在房屋墙体或根基中。
目前,李氏宗祠所在地已建成文旅特色小镇,宗祠前后房屋与庭院也随之修缮一新。清明前夕,李家人正忙于祠堂内外完善,争取对游人开放。考虑到传说中的祠堂石碑有一定文物价值,李氏宗族人员经过研究论证,决定把这石碑发掘出来。
00:293月21日上午,施工人员经过勘测开凿,终于在宗祠后房东侧墙体内发掘出石碑。石碑是大理石材质,高95公分,宽63公分。刮去涂层,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如图)。
碑文记述了宗祠建成经过,称国学生兄弟俩带头捐建祠堂之前有“朝育公施己屋建祠堂”。这块功德碑文落款为清嘉庆24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年,但祠堂存在远超此时,传言宗祠已有余年历史之说尚可成立。
碑文开头说道“我李氏自元末避兵由阊门而来”,可见李氏族人在建祠堂之前由“元末”到当地生活已有余年。
据史载,明初洪武年间,曾多次征迁大量包括苏州在内的苏南人口到苏北“淮扬二府”,史称“洪武赶散”。如今生活在苏中苏北的人氏多口口相传或有家谱记载称“祖上来自苏州阊门”,明显与这段明史有所关联。
但看李氏宗祠石碑记载,李家先人来自阊门年代却在“元末”,这与明朝“洪武赶散”时间有差距。
石碑发掘现场,一位明史研究人士李老师表示:碑上所写的“元末”有三种可能,一是李氏族人的确是在明初“洪武赶散”来此地的,因为他们多是在苏州的“元朝遗民”,有“恋元”情结。二是“洪武赶散”发生在元明两朝交替年代,时间跨度大、地域广,写“元末”来自阊门,并不错误。三是李氏族人立祠堂功德碑时,写年前的迁徙事情,难免有谬误。
李老师还说,元明时期的苏南苏州繁华富庶,在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情况下,居住阊门的人不可能在“元末”自行到蛮荒之地的苏北生活的,必定是被“赶散”来的。具体怎样,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