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凝聚“生活之真”而为“艺术之真”,需要熟悉社会生活、深谙人性人情,并借助符合艺术本体表达的审美语言,进行精心的创造打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戏剧与时代同行,呈现出同频共振的繁荣景观,年更是全面绽放、气象更新。党的十八大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戏剧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年戏剧舞台上可以鲜明看到,不仅现实题材创作四处开花,而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许多戏曲剧种在进行丰富多元的价值追寻、审美转化、样式创新。现实题材创作,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及其精神面貌。回顾改革开放40年,涌现出无数壮阔实践、感人事迹、英模人物,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在去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就有部、超过场的现实题材作品上演。其中,聚焦先进人物的作品46部,比如话剧《谷文昌》、河北梆子《李保国》、沪剧《敦煌女儿》、吉剧《黄大年》等;反映“三农”问题及扶贫题材的作品98部,比如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花鼓戏《桃花烟雨》等;反映城市变迁的作品42部,比如淮剧《浦东人家》等。它们以不同形态、样式和风格,热情讴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普通劳动者,可见创作者们深掘生活的真诚、“打捞”题材的全面。一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时代发展新理念和新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创作者视野并最终搬上舞台。比如舞剧《天路》表现青藏铁路建设、话剧《追梦云天》聚焦商用飞机设计、《塞罕长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