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音乐生活》品读经典,品味生活;善读美文,天天分享。老夫为您遴选优秀文章作品,让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业余时光。今天为你分享:《父亲的音乐生活》作者:于建宏来源:盐城学习平台父亲的音乐生活“我大哥,我大嫂,福气真正好!”父亲的嗓音略显沙哑,歌声也不成调,但从录音机里传出来后,竟然获得了满堂喝彩。这个镜头发生在40多年前,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歌中的“大哥”是我的堂伯,那天是我堂伯的大儿子恒官的大喜日子。恒官是我们村里较早的大学生之一,毕业后成了一名海员,经常有机会随海轮出国,从国外带回来一台收录机。在这之前,全村人谁也没有见过收录机,听说一个话匣子里居然能把人的声音原原本本录下来重新播放,大家都不相信。那晚上恒官家门朝西的三间草房子里里外外挤满了人,为的就是看看那个宝贝疙瘩。“再来一段!”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喊了一句,大家都附和喊“好!”父亲兴致很高,对着那台收录机,又即兴来了一段淮剧《杨家将》选段,尽管不那么好听,依然赢得了大家的一阵笑声。我们的全家福那之后不久,家里卖了一头多斤重的大肥猪,父亲说无论如何得买一台收音机。那年头村里的收音机只有少数富人家才有,我们姐弟几个听了都很高兴。一天放学,我还未进家门,读初中的大姐老远就迎上来报喜:“大兄,收音机买回来了!”我三步并着两步跑进家门,见到堂屋的方桌上真的放了一台台式收音机,暗红色的外壳,正面中间是一个纱窗样的方框,方框下面是长方形的玻璃显示屏。显示屏下并排三个银白色的按钮,一个控制电源开关,一个控制声音大小,一个供调台用。左上方银色的“红梅”字样格外醒目。父亲说这台收音机花了30多元钱,但总算了了一桩心病,从此后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听淮剧了。于是,第二天中午的饭桌上,我们便听到了收音机里悦耳的音乐。七十多岁的奶奶很奇怪,背地里悄悄问我:“大宏子,这么小的盒子里怎么住了这么多人?他们不吃不喝却整天有说有笑?”我那时才读小学五年级,只知道里面不可能有人,但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就让她问父亲。不知道父亲怎么回答的,奶奶也没有告诉我。这台“红梅”牌收音机伴随着我们全家生活了将近五年,才光荣“退役”。上初中后,我寄宿在学校,一般一个星期回家一趟,取些米以及咸菜、萝卜干之类的小菜,然后再回到学校。初二那年的一个星期六傍晚,我依惯例回家,老远就听到家里传出悠扬的淮剧唱腔。我撒腿奔进家门,发现父亲正端着茶杯在悠闲地喝茶,桌子上摆放着一台崭新的机器,紫红色的盖子朝上打开,下面的盒子里装着一个正在旋转的圆盘,圆盘上放了一张红色的圆形塑料片,正放出悠扬的音乐。父亲说这叫电唱机,那红色的圆形塑料片就是唱片,音乐都录制在唱片里面,刚才听到的就是淮剧表演艺术家王志豪演唱的淮剧《新旅赞歌》选段。我知道这是我家当时最时髦的家用电器了。此后每逢周末,我都按时回家,陪着父亲聆听裔小萍、王志豪等人的淮剧。年秋,我考上了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到邻县阜宁读书。那几年家里种了几亩薄荷,有了一些积蓄,父亲又添置了一台12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我们村里的第二台电视机。在写给我的信中,父亲描述了周围邻居聚在我家里看电视的热闹场面,说不大的堂屋简直成了一个剧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看到精彩处,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欢笑声。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父亲的喜悦。那时候的父亲已经不满足于听音乐了,开始看电视连续剧,尽管节目不多,但《八仙过海》《陈真》《霍元甲》等还是给村里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那台银灰色“熊猫”在我们家生活了将近20年,直到后来被21英寸的长虹彩电取代。前些年,父亲添置了影碟机,后来又由VCD成功换代成DVD。如今有了数字电视,DVD也搁置在那里好久不用了。我的父亲母亲伴随着这些机器的更新换代,父亲也由壮年成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每逢节假日回家,父亲总不忘教育我们,说现在的政策如何如何好,叫我们一定要珍惜。我问父亲是否还记得当年对着收录机唱那首歌。父亲竟然说不清楚当时唱歌的情形。是啊,走进新时代,日子越过越红火,老人看到的是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的是明天的美好前景,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到大,没过过现在的好日子,哪里还记得当年那走调的粗犷歌喉?附:于建宏先生简介---于建宏,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