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上方↑“怀宁独秀论坛”免费订阅
怀宁,徽黄故里,戏曲圣地。这里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戏曲班社群起,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怀宁在明代万历年间已有水平很高的昆曲班,明万历三十一年(),阮自华归居安庆天台里,创阮氏家班,自此开始有专业伶工。昆曲起于民间,在戏曲界长期占统治地位。明末清初,昆曲开始衰落,各种地方戏曲在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迅速地繁荣与发展。以石牌为中心的地区,逐渐形成一些业余戏曲团体。明万历以后到清乾隆初上下百年间,石牌戏班艺人对各种声腔取其精华,进行加工,逐渐由混合到化合,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吹腔”、“拨子”等声腔,本地人称“弹腔”或叫“弹腔戏”,外地人称之为“徽调”、“石牌腔”、“安庆调”,亦称“安庆梆子腔”,进而再由“吹腔”、“拨子腔”衍变成“二簧调”(又称乱弹调),到清康、雍时代形成独立剧种——徽剧。怀宁成为徽剧的发源地。
雍正元年(年),石牌上街程如卿、潘仲发创建了一个职业弹戏班“义和班”,为石牌有考的职业戏班的开始。乾隆时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为“淮盐”总汇之处,商贾云集,戏曲繁荣。怀宁戏班纷纷到扬州演出。乾隆五十五年(),怀宁艺人高朗亭率以三个安庆戏班艺人为主组成的“三庆班”晋京献艺,为高宗弘历八十寿辰唱“祝寿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之始。此后又有多个徽班进京,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合并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高朗亭为三庆班首任班主。徽班在北京演出了多年,逐步取代了昆曲,取得了戏曲界正统地位。道光咸丰年间,一批著名徽剧演员以徽剧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吸收昆曲秦腔诸腔的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经过半个世纪的融合与京化,派生出博大精深的徽剧后代--被誉为国剧的京剧。怀宁为徽剧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光绪晚期,政局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只有大姓望族出谱、少数官僚地主家红白喜事请得起大戏班,一台戏花费银洋数十百元,贫穷农民唱不起,于是一个新的剧种又在产生艺术、渴望艺术的民间诞生,这就是黄梅戏。清乾隆五十一年()前后,今湖北黄梅县一带不断发生旱涝灾害,灾民将“采茶调”带到怀宁,与此同时,皖北庐州、凤阳一带的灾民也带来了花鼓灯演唱节目,经皖西南民间伶人揉合加工,逐步形成了后来声名卓著的黄梅戏。黄梅戏在怀宁才形成独立剧种,因此戏剧界公认怀宁为黄梅戏的发祥地,“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系,黄梅戏腔白,一律以安庆官话为标准。黄梅戏早期仅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们的一种业余演唱活动。民国15年()秋,黄梅戏第一次进入省城安庆演出。民国23年(年),黄梅戏首次进入上海演出。演出时间近20个月。这次赴沪演出,既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又和评剧、越剧、淮剧诸剧种相互交流技艺,使黄梅戏唱功、做派及化妆服饰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与改进。抗战胜利后,艺人们云集安庆,安庆戏剧活动空前繁荣,直接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这是黄梅戏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到年怀宁解放时止,经过70年的发展,怀腔唱腔、科白形成固定格式,为黄梅戏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末,全国有6个省拥有50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黄梅戏成为驰名中外的优秀剧种。
四百多年来,怀宁不仅先后孕育出赫赫有名的徽剧和黄梅戏,还孕育出一大批称雄剧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戏曲理论家、戏曲活动家,奠定了怀宁“戏曲之乡”的历史地位。阮大铖先后创作了9种传奇剧本,红遍江南,时人将《燕子笺》与孔尚任名作《桃花扇》相提并论,几乎无班不演,其女丽珍不仅善作曲与吹弹,而且还擅编剧,时称江南才女,编写有描写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故事的《梦虎缘》。现代教育家、戏曲理论家程演生撰写的《国剧概论》、《皖优谱》等戏曲论著,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皖优谱》概括了安徽年来的戏曲历史,是为研究安徽戏曲史、编纂戏曲志的珍贵资料。音乐家曹沁泉(~),善吹笛、工月琴,致力研究戏曲音乐,精通昆曲、皮簧,能制谱,光绪时充“内廷供奉”,辛亥革命后任礼制馆乐律主任,后任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歌剧系主任,著作等身,有多首曲谱至今流传。著名班主张光友一生组班上百个,著名和比较著名的演员入他的班社者达多人。建国后,各地黄梅戏表演团体中,仍有大批怀宁籍演员,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演员黄新德等。
怀宁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铸起了一座座丰碑。历四百年的岁月沧桑,诞生在这块艺术沃土上的奇葩香飘九州,益发妍丽。
(怀宁县志办供稿,图片采编于网络)
?独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