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先自恋一把,上两张老男人的照片。想了想,我没有何主席那么幸运,跟陈跃有n多照片,光彩照人又照己。以后切记切记,无论男女留个合影以备一万……
01
说起我跟陈跃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首歌——《一起走过的日子》。在陈跃去扬州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段日子,他是跟我在一起的。好像有人说过我们是“哼哈”二将。他拿笔,我扛摄像机。偶尔他扛摄像机,我拿笔。我至今记得他自己独立做的一部电视片叫《历尽坎坷毕定良》,受到领导好评了。这标题起得好啊,把人名字巧妙的嵌进去了,说的是一名老师的经历。好笑的是,领导还说他镜头运用得好。事情是这样的……
02
在来我们部门之前,陈跃在电台做记者编辑,他在我们楼上,二楼的电台编辑部。他跟不熟悉的人就显得有些高冷,比如那时还没到我们部门之前跟我。像何主席所言,他的书生气质,闲时手里横握着一只乒乓球拍,是横拍的那种拍子,要么采访写稿,要么打球,打球还很认真。到我们部门,领导把他交给我,他的长处在文字,当然我那时摄像也可以独当一面了。再说,他到我们部门跟我一下子能处得来,好吧,我先带着你。
03
到宝应山阳采访养海狸鼠的,那时他在电台有些线索,更主要的是那时他已经是扬州日报的特约记者。采访养海狸鼠的新闻线索就是他找的。那天,我们一起出去,他手里提着一只小公文包,另外还捧着一只茶杯,保温杯。干电视的,哪有这么惬意的。也许因为他比我大,我只是淡淡地向他瞄了一眼,不知道他有没有注意,后来他居然就这样心安理得了。
04
我们在办公室是前后桌,我掉头就看到他趴在桌上一会儿写写画画,稿纸上画着几行字,字形跟他的脸一样胖乎乎的圆乎乎的。偶尔看到一二佳句。早传说他的大作如何了得,现在就在我面前,我甚至觉得有些平淡。而那时几乎每个星期他都会在扬州日报周末版上发个大稿子。结果上了报纸就不一样了,真是一等一的大块头的通讯,居然还有给他配图的,比如同样是我们宝应老乡的“大胡子”赵军,经常背着个相机到我们这儿来转悠。有一回春天,大胡子用摩托车把我背到中港看油菜花,坐在风驰电掣的车上,吞吐着乡野春天的气息,人的身心极快乐。那时,我能从陈跃那儿听到好几个扬州日报编辑记者的名字,李保健、刘尚杰、樊万朝……
05
那时,我们经常一块在机房编片子。陈跃撰稿,我负责拍摄和编辑。两个人会在机房一坐半天,片子编好了,陈跃就会笑意盈盈,说这处编得好,那处编得好。可我如果总是这样的话,陈跃是不能够完全独立做片子啊,结果那次让他去拍老师毕定良了。他的小身板要扛个摄像机还是很吃力的,那天不知道他有没有带着公文包和茶杯。回来我也看到了他那个上楼过程拍摄的摇摇晃晃的镜头了,nnd,就这个破镜头,竟然被他处理成主观镜头了,能够反映出主人公纠结的心理,不安的心理,困苦的心理,音乐和解说词也跟着恰到好处。领导一阵夸赞。
06
这时,我跟陈跃完全像兄弟一样。他几乎把他所有在宝应的朋友介绍给我了,大胡子赵军自不必说,那在南头大街开饭店的吴立春,玩文博的梁军,还有梁军他爹淮剧团的梁公,那时,我看到报纸上经常发表文字的女文青高丽、张海霞,陈跃他熟啊,“走,兄弟,带你看看去。”你说,够意思不!大概也意识到扛摄像机非自己力所能及,再加上工作关系啊,他当时在扬州日报的影响好呀。陈跃忙忙地参加扬州日报应聘,是的,以他当时的作为成就,干报纸,做专刊一定能够出彩。在宝应最后的一段时间,他又出了一本散文通讯集《回忆有花香》,这里面是他的文字硬通货,还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加“柔情似水”的陈跃了。就这样,他去了《扬州日报》。
07
我们在南头立春开的饭店吃过一次晚饭,我才知道,陈跃上学的时候就已经走在文学的道路上且有一帮志同道合,充满理想追求的文学朋友。那晚上总归是有些味道的,老街,几个文学青年,立春自己烧的菜。其实我还不知道,陈跃小时候就住在这里附近的罗巷口,这是后来知道的。跟我同事的时候,陈跃家已经住在汴湾路。罗巷口有老城的烟火味,汴湾路的陈吴府第是二层小楼跟一个几株观赏荷莲布满荷缸的院子,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家庭的清芬。宋祖英到宝应演出的时候,我跟陈跃去采访,他擅长做文艺人士的节目,说不定一箭双雕,一篇长新闻就先出现在《扬州日报》或其他报纸的版面上了。当然不久就会有稿费单寄过来。那天晚上,我们除了在宝淮影剧院拍宋祖英的演出,我们在散场之后还追到宝应二招宋下榻之处,准备等她专访。赵军用连拍法拍出了最漂亮的宋祖英剧照。那晚,我们等了很晚,结果没有等到宋祖英,但等到了宋的签名。是不是真的呢?我们也没亲眼看着她写。
08
陈跃在扬州出的第四本书《扬州细节》我非常的喜欢。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留下了一些扬州风景细节的文字,有史实融知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写法,看来当年干过电视就不一般,陈跃的文字已经很有镜头感,这就构成了陈跃自己特殊的文字符号。而我知道,有时候陈跃那大俗文字用到巧处也是大雅的,文字就活跃起来了,沾着家乡宝应的气息。这几年,我一直为陈跃高兴,不仅仅在于他出了一本又一本有意义的书,更在于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无论在大运河申遗办,还是在扬州园林局打理一本新杂志《绿杨城郭》。他干得起劲,也干得出彩。
09
至今看来,陈跃也给了我不小的影响,从他那儿我体会出了文字表达的自由妙处,也沉淀出了对地方文化的痴迷热爱。捧读他的《韵河》,我也曾经萌发出拍一个运河的纪录片,他知道的,比如我跟他斟酌过是《运河蕴宝》还是《运河孕宝》?只要谈到运河,谈到家乡宝应,他就会流露出浓浓的感情,比如他的《里下河纪事》。我把他推荐到“运河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