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非遗飘香古城多方位传

融媒体记者张攀江

五千多年前的青莲岗文化,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在岁月的长河里,我区衍生出项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个性鲜明、魅力独具,是历史记忆的见证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了传承保护好非遗文化,我区采取多重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新建非遗展示厅

亮出“非遗”之美

在新建成的区非遗展示厅,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文化馆馆长吉凤山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州十番锣鼓”前拍照。“这里展出的楚州十番锣鼓是我区的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另外传统音乐类还有一个南闸民歌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吉凤山介绍。据了解,新建成的区非遗展示厅约平方米,一共分成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分别为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部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厅内,楚州十番锣鼓、南闸民歌、淮剧、仇桥杂技、博里农民画、文楼汤包制作技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淮安茶馓制作技艺、阙氏膏药等,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曲等共十大类淮安非遗项目,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这些项目充分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风貌,展现了淮安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出的文化奇迹。

打造非遗特色小镇

展示“非遗”之绝

在河下古镇的巷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茶馓”的传承人岳云飞师傅一大早刚忙完,正在店里休息。“最近生意还行,除了茶馓,我们还制作了薄脆、麻花等食品,以茶馓为主,兼卖点其他的。”岳云飞笑着说。河下古镇,形成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历史街区。近年来,我区以申报河下非遗小镇为契机,分门别类编制保护利用规划,邀请非遗项目入驻小镇,集中进行保护展示,形成3.5平方公里的非遗众创空间。

年,在打造出非遗一条街的基础上,又新增一条估衣街,进驻非遗项目。截至目前,河下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20多项,包含三大类:传统技艺类,包括淮扬菜系中的文楼蟹黄汤包制作技艺、岳家茶馓制作技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以及纸扎、根雕、绒花绒鸟制作等;传统医药类,包括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吴鞠通创立的“山阳医派”;传统美术类,包括博里农民画、泥塑等。“非遗小镇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于保护、传承、展示传播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在这里可以看到鲜活的非遗项目,感受到非遗独特的技艺魅力。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小镇安家,守护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吉凤山说。

实施文化记忆工程

传承“非遗”之魂

“从年开始,我们率先实施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州十番锣鼓’的文化记忆工程,对‘楚州十番锣鼓’进行数字化录音录像保存保护,并且相继建设了‘十番剧场’‘综合排练厅’等场所。今年我们正在对淮剧、南闸民歌实施文化记忆工程。”吉凤山介绍。据了解,文化记忆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对非遗项目的文本、实物、技艺等,进行记录保存保护。吉凤山告诉记者,对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遵循“保存、传承、传播”六字方针,对一些濒临消亡,需要抢救性挖掘保护的非遗项目,首先做好保存工作。对一些传承断档,需要培养传承人的非遗项目,通过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加强人才引进,发挥传承基地作用等手段,为非遗项目注入生机。“近几年,我们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先后参加在河南举行的全国非遗展示、在敦煌举行的‘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展演、在武汉举行的长江非遗大展等,通过这些展示交流活动,不让非遗文化沉寂下去,让更多的人从更多渠道了解我们悠久的非遗文化,也让我们的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吉凤山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