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淮剧演唱会有感
倪崇飞
——本文选自年第5期《上海戏剧》
最近淮剧界十七位演员和许多乐师聚集在共舞台,参加了淮剧各种唱腔的演唱会。演唱会的盛况是空前的,既有李玉花、陈为翰、何益山等久享盛名的前辈艺人,也有一向受观众欢迎的筱文艳、何叫天、杨占魁等著名演员,同时还有周筱芳、武小凤、马秀英等杰出的青年一代……当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时,不禁使人们深深地体会到在党的关怀下,淮剧艺术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淮剧艺人们在旧社会里,何曾有过今天这样受到尊敬和重视的幸福光景。无怪他们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都搬出了自已历年来苦心钻研的拿手戏。使这次演唱会内容丰富、曲调繁多,充分反映了淮剧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的空前繁荣的景象。
由于演唱的技巧不同,韵腔各异,使同样的曲调在演唱上各具特色,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如陈为翰在《古城训弟》中的一段"靠把调"和孙东升的一段《君臣义》就有不同,前者是朴实浑厚韵味强烈,后者则刚劲有力音调圆转,各具专长。再如青年演员,马秀英所演唱的《琵琶寿》里的四句,让我又感到在行腔运用上和名演员筱文艳唱的又全然两样,但听来也叫人亲切悦耳。
(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以嗓音宽亮清脆而見称的徐桂芳,在一段倒板回龙的演唱中却收到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惊人效果。
(淮剧表演艺术家徐桂芳)尤其是六十三岁的老艺人李玉花那种唱里夹说、说中带唱、节奏自如的老调,听来更是使人神往。
这种独特的唱腔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有筱文艳的"小悲调"、武小凤的"大悲调"和周筱芳的马派"自由调",通过乐队有力的烘托,都演唱得真挚动人,恰到好处。特别是筱文艳的"小悲调"从短短的几句唱词里,把二次断桥中的白素贞那种凄凉哀怨的心情表达得生动而又细致。凡是看过淮剧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她的唱腔优美动人,节奏准确和富有极大的感染力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淮剧表演艺术家武小凤)这次演唱会的成功演出,很值得一提的是胡琴板鼓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象拖音多、过门长的"大悲调"、"小悲调",就更需要振耳的弦音来增强演唱的气氛。潘凤岭、潘华春等乐师的演奏艺术,都很成功,因此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潘凤岭李泰祥筱文艳)演唱会的好处确实是很多的。
解放前淮剧的曲调就已经不少,解放后由于艺人们的积极努力,不但改良了一些老调,而且根据淮剧的特点创造了很多的新调。各流派的老调新腔通过这次演唱会,对进一步继承传统、交流经验、丰富曲调起着重大的作用。另外对淮剧界的青年一代和我们业余戏剧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进一步开展业余戏剧活动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演唱会不仅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演唱知识,同时也更加强了我们的艺术兴趣。例如我厂淮剧组在演出中,几年来一值存在曲调选择不当和演唱时节奏感不强的缺点。有时从专业剧团去生搬硬套,也有不根据剧情"乱来腔"。尤其是自编自演的小型演唱更感困难,常常"出洋相"。有一次厂里开大会,饰演小生的同志在会上唱了一段马派"自由调",因词义和腔调不能吻合,弄得自己也啼笑皆非,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演唱会虽然是单种的唱腔表演,我认为也有它一定的思想内容。当我便听到艺人们在唱老调中所表现出低沉、忧郁、悲情、激昂的那种情绪时,不是使人仿佛听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有冤莫诉有屈难伸的心音吗?再从筱文艳和青年学员们合唱的新调中表现出那种清新流畅、活泼愉快的心情时,不是又使人心花怒放地向往着新生活吗?通过不同的曲调能引起我们对旧社会深恶痛绝,对新社会无限热爱的不同感情,这不正是演唱会的思想内容吗?演唱会的好处还有很多。我热烈希望上海戏剧家协会今后经常举办一些类似的演唱会。
但是这次演唱会也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了。由于我对淮剧一向有着深厚的感情,请允许我直率地说,在演唱会中,也还有些唱腔的内容表现得比较庸俗,须进行加工修改。演唱会的形式也稍觉单调,今后似也可以由独唱、配唱再增加对唱,使演唱的形式可以更丰富多样一些。
淮剧在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基本上已摆脱了"幕表制",这点很好。但在不少剧本里尚存在着词不达意和唱词内容重复不够精炼的问题,这些缺点与过去"幕表制"的影响不无关系,尽管这些问题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有碍于抒发剧中人的感情而影响演出的质量。
上面一些肤浅的意見,仅供淮剧界同志们参考。我衷心祝淮剧这枝鲜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出更美丽的光彩。
本文选自年第5期《上海戏剧》
往期回顾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淮剧唱腔艺术走进淮剧京沪专家点评梁伟平从梁伟平看淮剧优美化趋势明珠初露——介绍上海淮剧团的几位青年演员韵味醇厚见新意——谈裔小萍唱腔的流派特色(二)面向未来,向更高层次开拓——论陈德林的创新意识及其演唱风格(二)门叹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