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要求,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关工委聚焦车桥镇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创新做好代理家长工作“三道加法”,帮助留守儿童搭建“新的家庭”。
实施“三大机制”增强代理家长动能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代理家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镇长和关工委主任担任,成员涉及各条线负责人及镇“五老”团队负责人。形成村居责任网格,“代理家长”工作由各村居具体负责,并安排3-5名老干部协助负责。从全镇挑选余名富有热情、爱心且极具奉献精神的“五老”人员,作为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经验与不足,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不定期参加会议,并对存在问题做出指导。
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各村居关工委详细记载每位留守儿童的在校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其家长姓名、就职单位、家庭收入、联系电话,做到一人一档、一村一案。镇关工委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及时做好留守儿童成长记录。
建立激励先进机制。组织优秀代理家长去红色景点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意识。重阳节时,给优秀代理家长安排免费健康体检;春节时,发放以奖代补补助款。对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代理家长先进事迹予以宣传报道,并向上级部门推荐表彰。镇关工委每学期召开一次代理家长工作总结大会,开展优秀代理家长评选活动。典型引领辐射,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落实“三大举措”,叠加代理家长合力
落实结对帮扶举措。结合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本着就近就熟的原则,确保代理无死角,管理无盲区,形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关爱帮扶网络。鼓励镇教育界人士投身代理家长工作,发挥老干部和老英模的榜样作用,在全镇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争当代理家长热潮。
落实走访互通举措。所有代理家长每周至少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父母或工作小组通报。学校与代理家长联手给留守儿童家长发送“致留守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做到:每周和孩子视频一次,每月与代理家长通话一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以此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络,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
落实社会援助举措。针对特殊困难的学生,通过社会赞助实施“两免一补”重点救助。在镇关工委的争取下,镇代理家长工作先后获得滴水筑梦工程、省红十会、省扶贫慈善协会、淮安市世纪爱心公益社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镇关工委还积极动员本镇能人大户解囊相助。
开展“三大活动”,提升代理家长“热度”
开展“暖阳助学活动”。利用节假日,代理家长到自己代理的留守儿童家中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帮忙处理生活琐事,整理房间,使孩子们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疫情期间,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以及集镇学生免费打印教学案。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多名代理家长自掏腰包捐资助学。
开展争创“红班”活动。镇关工委根据留守儿童在校的分布情况,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的班级,在泾口中学成立了“小英雄王元甲班”,在车桥中心小学成立了“红星班”,联系有捐助意愿的民营企业家,在经济上给予创建红色班级大力支持,并为班级学生捐资,用于奖励先进学生、接济困难学生。
开展“五老”宣讲活动。镇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进校宣讲“四史”和红色故事,编创了表演唱《车桥战役铸丰碑》、话剧《火红的芦花》及淮剧《少年英烈王元甲》等红色节目,由镇老年说唱团到学校巡回演唱,从而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精神家园。利用节假日,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和代理家长阅读百米长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剪纸文化、家教家训家风和周总理的十条家规等内容。带领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参观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感受红色熏陶,赓续红色血脉。
供稿:万士俊朱荫桃周正芳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