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晓顺古镇老理发店

北京中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古镇老理发店

芦晓顺

故乡千年古镇老街上有一个不足10平方的小理发店,店虽小却热闹非凡,热气腾腾。在发屋发廊兴盛的今天,谭师傅没有刻意去追时尚赶新潮,依旧坚守着他的一方小天地,经营着他父亲留下的理发店,向人们展示着传统的理发手艺。去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传统的古镇东岳庙会出会曰。那天我乘饭前空隙,慕名到这家小店来理发。理发店老式陈旧,两张老式木制理发转椅,墙上挂了几面大镜,镜下的长条搁板上放满了理发工具,西墙前的桌子上放了台老式电视机,正在播放着淮剧《探寒窑》。谭师傅约70余岁,个头不高,身穿一套旧式中山装,见人就笑着打招呼,显得和噶可亲,热情开朗。坐在理发椅上,谭师傅替我围上白围布,他左手持牛角梳子,右手夹着长苗剪刀,先和我逆向理了头发脚边。只见他手中的理发剪咔嚓有声,节奏分明,一起一落间动作洒脱娴熟,颇见几十年的顶上功夫。谭师傅最为拿手的活儿便是修面,这在今天城市内琳琅满目的发廊发屋内早已没有了这道技艺。此刻,谭师傅先端了一盆热气腾腾的开水,让我平躺在理发椅上,他拧干毛巾,在我面部反复抹擦,再用热气袭人的毛巾捂着我胡子巴渣的面部,然后不紧不慢地将剃刀在刀布上蹭了几下,便开始修面了。修了我的面颊再修我的下巴,最后修我的额头。并在我的后脑门下方慢慢悠悠的抹了两刀,直剃得我脸上原先又密又硬的胡须一干二净才停止。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脸上,又光又滑,墙上大镜中的人仿佛不是原先的我,顿觉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年轻了好几岁,爽快的心境油然而生。记得听我父辈说过,谭师傅的父亲叫谭长林,老人家过世前也是古镇上有名气的理发高手。抗战中的年,国军第89军驻扎沙沟古镇时,军部副官要他为军长李守维剃头。那时谭老师傅还是个出师不久的小伙子,听说要给一个堂堂国军军长剃头,不免胆战心惊。到了现场,他倒吸一口气,慢慢地镇定下来做准备工作。李守维是个大块头,四方脸上的兜腮胡渣又浓又硬,活象刺猬身上的刺。谭老师傅先用热毛巾反复热捂使硬胡须茬软化后乘热下刀的方法,使得李守维在刮胡子过程中感到十分地舒心惬意。凭着高超的技艺和细心的手脚,剃头结束后,李守维指使副官赏谭老师傅一块大洋。最后谭老师傅又为李军长推拿捶背,再次得到一块大洋。想到谭老师傅的传奇故事,再感受眼下老谭师傅的修面服务,其技法真是一脉相承,其技艺如此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从心底感叹和佩服。老谭师傅在给我洗理后,对我的头发又进行烘干、定型。此时此刻,我从内心感激他的热忱服务。在我起身离店时,我给了他20元理发钱,他却对我满面笑容说:小老乡啊,我只收10元,你给多了,小店不涨价,原价不变。此时我感动不知对谭师傅说啥才好,只好连连点赞称道:谭师傅你人真好,让你辛苦了!回到家乡看庙会还能感受着传统理发带给我的好心情,作为一名在外游子,我真为我们古镇感到骄傲。(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芦晓顺,年生于江苏兴化,退役军人,热爱文学创作,江苏省大众文学协会会员,江苏巜现代金融》杂志优秀通讯员,《健康导报》社通讯员,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金融学会会员,兴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多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