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正在演出《探寒窑》,当饰王宝钏的演员马秀英用淮北调清板,唱到“疼儿之心”,锣鼓和琴弦声一齐鸣响的时候,观众席上轰然响起春雷般的喝彩声和掌声。这是每试必应的。观众为演员马秀英的声、情、容并茂而倾倒。这样清脆似裂帛的嗓音,金石掷地的吐字和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底气,在淮剧界是屈指可数的。那清板没有一点花腔,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音,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送入观众耳内,把剧中人的思想感情倾注在观众心目中,而引起共鸣的,此所谓以真声感人,在平凡中识功夫,实属难能可贵。要达到这样的唱功,没有厚实的“幼功”是不行的。她的唯一法宝,就是“勤学苦练”四个字。
(一)马家遗风——“练”和“严”勤学苦练这四个字,是她父亲马麟童留给她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出生码头工人家庭,当过缫丝厂童工及杂技艺徒的马麟童是淮剧界红极一时的文武老生。他自组麟童剧团,治团的方法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严!谁要在台上不认真,出了纰漏,他就毫不客气,立即狠狠批评,甚至停止他上台演出。因此团内人人都敬畏他。
马麟童对自己的女儿马秀英,则是严字上再加一个严字。马秀英打八岁起就开始练功学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生病,没有一天不是黎明即起,练完毯子功再吊练嗓功。家里地方小,就跑到郊外田野中喊嗓,练唱,千遍万遍,直到收功时为止。除此以外,还让马秀英敲小锣,打水镲。因此马秀英不仅是个旦角演员,还是个挺“棒”的打击乐手。马秀英在十一二岁时有一次翻小翻,一不小心,摔在地上,把左臂摔断,马麟童却只看出她是“恍了法”(即把要领忘了),拉起来就打,是秀英她妈妈看见她骨头断了,断骨已经截穿皮肤,才抢上去把她救下来。马秀英到现在膀上还留着一个鲜明的伤疤。
马秀英十八岁那年,一天晚上唱《吴汉三杀》,嗓子哑了,马麟童以为她上戏地打了瞌睡,责打了她,但当他了解清楚是。错怪了女儿时,就十分难受,语重心长时说:“不是我爸爸心狠,我们唱戏的如果台上唱不好,观众印象中一辈子也扶不了啊!”
(二)学戏和“偷”戏马秀英从小没有念过书,她学戏,靠的是“口传心授”。即使这样,父亲却要求她一个字也不能唱错,要唱得观众静下来,连掉个绣花针在地上,也听得见。响亮时,要响得剧场外观众也听得见。
十六岁那年,马秀英曾经想在一家私垫读书,但父亲不同意,因为她那时已是正式演员,整天排戏,演戏,哪有时间让她。读书呢?就这样,马秀英一直到解放后才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演员。
马秀英是个旦角,戏是从当时剧团里的主要演员马艳琴那里学来的。马艳琴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还能写一手毛笔字,写剧本,在当时剧团里可算是个了不起的全才。马秀英开始演娃娃生,以后又主攻青衣、花旦,又擅长刀马、武旦,主要是靠马艳琴的传授,此外,就靠自己肯学、肯钻。当时淮剧著名老旦徐桂芳本来唱青衣,马秀英为她配戏,或跑丫环,都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徐学戏,这种学,当时称作“偷戏”,当她学得差不多了,才去请徐桂芳指正。徐称赞说:“这丫头,可精明哪”。除此以外,马秀英还向其他一切有真才实学的老艺人做些端茶送水买东西等杂务,照顾得他们心里乐滋滋的。这样,马秀英学到的戏越来越多,九莲十三英,她都能唱。
旧社会艺人生活无保障,淮剧艺人更困苦。剧场多数是大棚搭起来的,票价低,收入少。父亲还严格要求她,无论练功、唱戏、正式上台,都不能吃饱,说是吃饱了会影响精、气、神,特别对吐气影响大因此,马秀英总是半饱不饿地演着累功戏为此马秀英尝够了饥饿的滋味。
(三)要认真学也要发展自己的特点解放了,马秀英随父亲一起进入民营公助的淮光淮剧团,从此和筱文艳在一起演戏。当时旦角以筱文艳为首,其次有武筱凤,高艳秋。一九五三年,上海人民淮剧团成立了。剧团演《白蛇传》,筱文艳让马秀英演小青。这个角式有文有武,正符合马秀英的条件,但她想的却是,一定要把握住小青的性格,配合好角白娘娘,马秀英通过扫盲,已经识字,虽然这时,识字得不多,但她拿到剧本后,就一心一意地钻研、分析,决心要把小青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再不能一味靠唱来吸引观众了。
《白蛇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筱文艳、杨占魁的白娘子、许仙固然旗鼓相当,而小青,作为绿叶,衬托牡丹,做到紧丝密扣,也一炮而红。她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剧本赋予角色的任务,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突出小青的戏,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马秀英认为,她为筱文艳认真配戏的过程,也就是她认真向筱文艳学戏的过程。筱文艳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从来不千篇一律而是从剧中人的性格出发,因此她的表演千姿百态,她的唱腔丰富多采,这使马秀英领悟到了表演艺术的真缔。
马秀英在艺术上的突飞猛进,博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欢欣和鼓励。以后筱文艳排新戏,经常和马秀英任AB角,如《丁黄氏》、《杨八姐下幽州》等戏,她都是筱的B角。马秀英越来越成为淮剧观众所熟悉、所喜爱的演员了。
马秀英有她的代表作,第一个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探寒窑》。用马秀英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演这个戏,因为我爱王宝钏这个人物,爱她刚烈、坚贞的性格,她和我自己的性格相似。我能够演好这个角色。”
马秀英细心琢磨人物的内心活动,让表情和每一句唱词紧密结合,浑成一体。如一开场王宝钏闻得敲门唱的几个“莫不是”,第一句“莫不是左邻右舍来探望?表情应该是“疑”,第二句“莫不是西凉回来我平郎夫?”要表现出“甜”的情绪。到第三句“莫不是爹爹又来威逼我?”则:情绪转变为“恨”,到第四句“莫不是魏虎又来掀风波?”则要流露出“怕”和“怒”,这四种不同表情的转换变化,要顺序转折,又要衔接自然,光靠唱是不行的。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在《琵琶寿》中,马秀英也是筱文艳的B角,饰秦香莲。筱文艳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细腻、深透,使马秀英受益非浅,使她进一步理解,塑造同类人物,必须严密细致地抓住人物的性格,那怕是最小最细之处,也不能忽略,决不能把秦香莲演成王宝钏。
粉碎“四人帮”后,马秀英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在现代剧《桃林堡》中,她演了群众角色大婶,她有一段唱,采用了“大红花”的调子,这调子悲怆凄凉,博得观众强烈反映:“马秀英十年辍演,功夫犹在”。后来又重新上演了《三女抢板》。马秀英演黄秀兰,她在后堂的一段父女告别——“淮调”,诉说自己为父承担祸灾的决心,仍旧象过去一样地感动观众,这以后,马秀英在现代剧《爱情的审判》、传统剧《牙痕记》《吴汉三杀》中,都担任唱做繁重的主要角色。她的演技已经从成熟而渐趋深湛,唱功已自成一派。最难能可贵的是她那“台上不要命”的艺术作风,一条干锤百炼的刚嗓和使不尽的丹田之气,每演必倾全力,务必使观众听得过瘾,看得解恨,这就是她盛名历久而不衰的原因。
马秀英的唱,有浓重的乡土气和淮剧韵味,设计唱腔,她总是根据剧情,尽量多选一些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调来唱,如《吴汉三杀》中的“淮蹦子”,这调子唱时没有丝弦伴奏,是一种清唱形式,但难度极高,它犹如生活中的悲鸣、呼唤,有时高昂激越,有时低回盘旋,十分出情,是对演员真功夫的检验,一段唱毕,才有板鼓打击乐的配奏。清唱时伴有板鼓点子,十分难敲,打鼓的也视为畏途,但老观众就是爱听,马秀英就专拣这种见功夫的难曲调唱。
(小编与马秀英老师在一起)马秀英的唱,除了受教于许多淮剧前辈艺人外,还得益于淮剧“胡琴大王”潘凤岭的设计和指点。潘凤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心尽意地为马秀英设计唱腔,唱腔难度越高,马秀英越欢迎,越觉得有劲头,两人的紧密合作,结出了晶莹光彩的唱腔果实,也为淮剧演唱艺术的推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选自[《上海戏剧》85年五期]感谢网友“发财小财神”为本文提供的图片(心融法师题字)往期回顾:戏曲艺术的“造型美”唐突了杨延昭《唱不死的淮剧》辨析现代经典——淮剧现代戏《祥林嫂》“天问”唱腔的个案分析(二)现代经典——淮剧现代戏《祥林嫂》“天问”唱腔的个案分析欣赏昆曲塑造新人物、讴歌新生活:年7月6日《盐阜大众报》对淮剧演员周凤英的介绍欢迎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