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路人皆知的ldquo福杏rdq

王家祠堂与王氏家族

过去在泰州东大街的中段有一座规模宏伟的祠堂,这就是只有泰州老人才知的“王家祠堂”。现在矗立在鼓楼大桥北端,苏果超市门前的那棵高大的银杏树“福杏”,就是这座祠堂的遗物。

王家祠堂又称乡贤祠,是祭祀清代泰州乡绅王世丰的场所,也是泰州“支王卢管”中王姓一支的家祠。王家祠堂由王公祠和王孝女祠两部分建筑组成。

王公祠

《[宣统]续纂泰州志》载:

“王公祠在北门外东大街,祀国(清)朝乡贤王世丰,同治二年(年)广业建。”

王孝女祠

《[宣统]续纂泰州志》载:

“王孝女祠,在北门外东大街,礼乡贤王世丰女敏业,光绪四年(年)王广业立建。”

王氏家族

夏兆麐在《吴陵野纪》中云:

“王亦旧族也,其始祖景隆,明庠生,由苏迁泰。自乡贤公沂中(世丰,举人,官学正)而后,科名鼎盛,子勤太史(广业)以耄龄重里恩荣,大富贵亦寿考,生丈夫子十一人,族益大。邑人询其族者,佥以行第为别,称之曰‘王几房’。”

王世丰和王广业在《[宣统]续纂泰州志》中均有传。其中有一事颇值得宣赞。

“…旋任兴泉水道,驻厦门。番彝有伪为盗掠索偿者,广业向译者宣布朝廷盛德,彝语塞转德。广业就舟设宴,广业携一弁一仆往饮,淋漓尽醉,极欢散。闻其事者皆咋舌。”

在晚清,当官之人畏洋人如虎狼,如晚清李伯元所著的小说《官场现形记》所描述的那样。一方总督(制台)见到洋人尚且唯唯诺诺、诚惶诚恐。而王广业敢于面对洋人的无理要求,当面交涉,单刀赴会,不仅挫败了洋人嚣张的气焰,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王广业共有子十二人,除一子早逝外,其余十一人在泰州均有名望:长子贻榖,字绮村,浙江候补同知;次子贻燕,庠生,候选通判;三子贻清,字筱岑,同治辛未进士,翰林院编修,襄阳知府;四子贻璋,字黻卿,同治丁卯举人,广东试用同知;五子贻鄞,候选同知;六子贻焜,候选詹事府主簿;七子贻牟,字笠农,书法家,诗人,史学家,曾两次总纂泰州志;八子贻舫;九子贻九;十子贻哲,字自庵,光绪壬午举人,范县、峄县知县;十一子贻典,字石逸,光绪庚寅进士,点主事。十一人中,九个人在泰州志中有传。

王家十一房在城北均有较多的地产、房产,个个是深宅大院,遍布涵东、涵西街区。解放后,随着城市改造,部分王氏十一房的宅院被拆除,现存的几处仍能依稀看到当年豪华的景象。

解放后,王家祠堂成了乡贤祠小学(后改名城北小学)的校舍。城北小学与东街小学合并后,医院(医院)的院址。在开发鹏欣丽都房地产项目时,王家祠堂被完全拆除,仅留下一株数百年的银杏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城泰州拓宽至现今的东进东路时,拆除了一处有泰州明清建筑风格的原王氏宗族第七房的房屋。工作人员对花厅、厅屋与堂屋测量、绘图后,再由木工师傅将木构件逐一拆卸,集中运到南山寺路淮剧团后院内保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泰州城建中第一次采用科学记录方式拆除的古建筑,该古建筑的材料后来成为梅纪馆建筑的主要部分。随后,医院内又拆除了一座旧药品仓库。该药库原为一处乡贤祠堂的大殿,大殿前的两侧墙上各嵌有1块石碑。由于得到重视,上述两处古建筑的所有木构材料及碑石,经过科学拆卸后,全部被集中保管起来。时隔不久,在兴建银河宾馆时,又拆迁了西仓路上一座带有雕花的堂屋,结构特色与东进路王氏住宅的建筑相似(案:此建筑为清代诗人王辅的故居。)。后来,市规划部门巧妙地将3处拆来的5座古单体民居进行组合、设计,组成了如今梅纪馆主体部分。

文字:王通

图文编辑:豌豆姑姑

王通,网名老路路通,年4月出生,泰州市海陵区人,副教授、工程师。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退休后转攻泰州文史。

涵东文史往期回顾

涵东历史寻踪

徐家桥与徐氏家族

这条巷子明朝连出祖孙三代名人?!了不起的顾家巷

石头巷与王十房

消失的火星庙巷、杀猪巷和王彭年巷

缪氏家族与缪家巷、旗杆巷

南瓦厂巷与北瓦厂巷

华家桥与明代著名天文学家华湘

火烧万字会的秘密

井儿巷、鹅颈湾巷与凌家院

鲜为人知的民国泰州美男!气质与颜值并存!

重创敌舰“出云号”的蓝天斗士韩师愈

因肉身菩萨而闻名的觉正寺

泰州东斗宫与红卍字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