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申城市民跟着非遗大师学技艺新

端午小长假首日,非遗戏曲荟——京淮剧《白蛇传》在上海京剧院上演,将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系列活动的非遗戏曲荟(徐汇专场)推向高潮。

图说:京淮剧同台合演采访对象供图

修炼千年的白蛇甘愿放弃前年修行,下凡到人间和许仙结为夫妻,却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而现出本相,为了爱情而盗仙草、与法海和尚展开大斗法……昨日,京剧、淮剧同台合演了一部《白蛇传》。京剧的金喜全、熊明霞、吕琳、杨东虎、虞伟等与淮剧的邢娜、邱海东、陈荣荣展开对对碰,精彩的唱腔赢得台下掌声一片。

在剧院广场,在精心布置的传统京剧大帐和一桌二椅前,京剧演员和舞美师为10位幸运用户化妆、穿戏服,一起体验京剧后台舞美艺术。

除了京剧体验活动之外,广场上还有香囊等10个非遗手工艺项目的互动体验。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用铅笔简单地勾画后,剪纸传承人张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一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纸屑纷纷落地,一幅活灵活现的老虎跃然纸上。

“绒绣是20世纪年代初由西方传来,经过上海手工艺人不断改造升级,已经成为具有上海独特风格的非遗项目。”绒绣传承人徐月玲介绍道,她年开始学绒绣,一平方米的绒绣深耕一年才能达到图案逼真,制作的一件件绒绣制作的艺术品被誉“东方的油画”。为了普及绒绣的技艺,她特意带来数十套杯垫、福字等绒绣DIY套装,现场教市民如何在网眼麻布上飞针走线。

图说:上海剪纸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摄

周信芳戏剧空间大厅内,还有来自上海老字号,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乔家栅”的传承人现场教授包粽子:只见她顺手从右手边的盆里拈起两张粽叶,上下交叠摆好位置,双手一翻,就拗出了一个漏斗的造型;随后,右手从另一个盆里抓了一把红豆糯米放入粽叶中,将粽叶的一端卷起盖住糯米,按压,旋转,拿起一根线头一缠一勾,将一只粽子就包裹得严严实实。

今天,正值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和“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近代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徐汇区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了遍地菁华的非遗文化,截至年5月,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项目33个,其中4个为国家级项目,非遗传承人75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个。徐汇区13个街镇每个都拥有独具自身特色的非遗项目。今年徐汇区也推出了系列“文化遗产周”活动,包括龙华塔下说童谣、“田间林音”东西南北民歌汇、“国乐雅韵”长三角优秀传统音乐展演、“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上海市首届传统形意拳交流研讨会等各类非遗活动。

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