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现代淮剧送你过江一曲小人物的英雄

“我多想万里长江碧空净,我多想两岸欢笑见民心。我多想船桨里划出摇篮曲,我多想炊烟里飘出天伦情……”近日,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首次传出古腔盐韵、悠扬淮调。余名大学师生、戏曲爱好者观看了此场由盐城市淮剧团打造的大型现代淮剧《送你过江》,现场掌声阵阵、喝彩不断。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以淮剧致敬革命历史,用经典的艺术形式唤起红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盐城市淮剧团张正余团长介绍。

作为“红色题材的重大收获”,现代淮剧《送你过江》的故事通过一条船、一条江、一场战役,讲述了渡江战役期间芦荻港女村长江常秀和渡江部队教导员郭逸夫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一出壮烈而温馨的英雄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创作灵感来自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里的一幅照片:在占据照片大半画面的一条船上,清一色的小伙子荷枪实弹,船艄上却挺立着一个女性的背影。她专注地眺望着大江对岸,一手握着把,一手扯着绳,勾出一弯柔美的弧,又好似拉满的弓。

“在渡江战役这个背景下,把一个江边女性的人生经历、命运浮沉、情感抉择有机地植入到‘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常人的俗情世理之间的冲突’之中,这个戏就有意思、有意味了。”《送你过江》编剧陈明说,照片的主人公颜红英老人虽已去世多年,但她的背影却定格在了永恒的历史中,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观众席的前排,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为蓬不时拿出相机,记录舞台上的精彩瞬间。陈为蓬是一名戏曲研究者,他认为《送你过江》最动人的情节就是女主角江常秀与壮烈牺牲的郭指导员的“灵魂对唱”。陈为蓬解释:“这部分采用了淮剧清唱的形式,此时现场的乐团停止伴奏,展露了淮剧唱腔的本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氛围,让观众产生了极大共鸣。”

“我以前看的戏剧都是古装剧目,例如越剧的《追鱼》、京剧的《定军山》和淮剧的《秦香莲》等。但今天这部戏的故事背景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渡江战役,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现代戏的艺术魅力,它的故事情节更为紧凑,特别是拉近了传统戏剧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中国农业大学大三学生李泓博专程赶到清华大学观看演出。

在台上,不少戏迷发现了“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书龙的身影。此次退休之后重返舞台,王书龙饰演的是剧中民运科科长王进一角。作为戏剧界的“大腕”,王书龙面对采访时十分谦虚:“十多年前我演主角的时候,许多老一辈艺术家仍在发光发热,饰演配角。今天,年轻的演员们成长起来了,我也甘愿做绿叶,把我热爱的戏剧事业延续下去。”

当故事进入尾声,英雄们在战役中壮烈牺牲,识字本《为人民服务》被鲜血染红时,不少观众都流下了眼泪。“识字本这一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不仅是江常秀和郭逸夫爱情的信物,更是农村妇女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人生的灯塔。这个识字本让她投身革命,送亲人过大江,也昭示着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陈明告诉记者。

这场演出也吸引了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清华师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红军战士们迎难克险、跨越长江天堑的不竭动力,这种高尚的追求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尤为重要。我们正在努力攻关微尺度下辐射能量输运与转换这一‘天堑’,希望能够实现太阳能的宽光谱利用,为祖国的清洁能源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让祖国的工业发展走到世界前沿。”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付琳说。(本报记者周梦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