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淮剧 >> 淮剧推荐 >> 百年传唱淮老九

百年传唱淮老九

本文转自:泰州日报

江淮戏演出现场。

百年传唱“淮老九”

——江淮戏与兴化

□孙荣庆

“我丈夫原本是强壮之人……”舞起台步,咚锵咚锵,锣鼓声中,戏唱得正热。这是兴化市淮剧团演出的小淮剧《板桥断鸡》中的一段。唱的都是人人听得懂的土话,叫江淮小调,也是由江苏民歌小调组成的,这便是淮剧,又称江淮戏。

春秋末期,兴化为吴地。明、清以来属扬州府高邮州,后直属扬州府。两淮和盐阜属淮安府,宝应属广陵郡,这一带地域,东西盈而南北缩,西濒湖荡东临海,境内平坦无山。东南多水乡,盛产稻麦、高粱、棉花、盐等。上河,地处洪泽湖东部,西高东洼;下河,以范公堤、串场河为界,东高西凹,每遇西水,殃及全境。

综合东南各省漕运,此境内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为粮棉、盐集散之要地。建湖地处盐淮之间,为江淮方言区,属北语系。受吴语影响,无卷舌音。此地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具有相对稳定性,向有“中州韵”之称,逐成为江淮戏道白。

苏北一带,特别是百里水乡兴化,旧时的民间活动以及船市、牛市等红白喜事、乡村庙会,习惯请来戏班唱江淮戏,以图喜庆。正月花灯、四时八节,更是“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现在仍然是这样。江淮戏发源于苏北里下河兴化、建湖和盐阜、两淮等地区。

起初,苏北一带,渔民、盐民、船工在劳动过程中,习惯传唱田歌、秧歌、牛歌,吐气吸气,以鼓劲力,经过传唱衍化,形成了若干民间小调。受元杂剧影响,水乡玩花灯、赛龙舟、赶庙会,都会唱起江淮戏。大的集镇还搭有专门戏台……有些庙的大殿对面还建有舞台,在城区大户人家还以建有专业戏楼为荣。早在明代,兴化所建的西门城外宗臣故居内戏楼规模宏大,再现了徽戏、江淮戏等戏曲当年繁荣的盛况,也证明了江淮戏受徽戏影响的源头所在。

明、清《兴化县志》均载有祈福酬神唱乡戏的习俗。民间流行的歌舞有龙舞、狮舞、高跷、打莲湘、荡湖船、秧歌、号子,包括生活中的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都能在戏里找到融化的影子。而江淮戏的另一发祥地——建湖,则是中州韵,此乃江淮戏“念白”的语言基地。

多少年来,江淮戏最早在兴化演出的既有传统戏和历史戏,也有演绎日常琐事的现代戏、徽班引进的“身段锣鼓”“闹台锣鼓”和伴奏曲牌,便形成了江淮戏音乐,典型的田歌畈腔,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后来,特别是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的故事,多发生在苏北一带,大都演“对子戏”和“三小戏”。演出过程中,民间谚语“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唱要一条线,不要一大片;轻重是气、高低是调,吞吐擒戏找劲道;说话靠声,唱戏靠音;文戏唱得痛快、武戏打得热闹。”说得颇为传神。

为丰富百里水乡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拓展农村演出市场,让江淮戏(淮剧)更好地服务“三农”,仅兴化市淮剧团自组建以来,就先后编排了若干反映农村题材的戏剧作品,深入乡村、场头、田边、湖荡进行巡回演出,如《三放吊桥》《小镇税官》《母子怨》《沈正彬》《乡情乡音》《板桥放粮》《板桥事亲》《请为我骄傲》《船娘》等。这些剧目参加省、市赛事活动都曾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江苏戏剧精品奖等。人们把这样的戏剧谓之“乡村淮剧”。说的本乡事、唱的本乡音,更了不起的是大量采用歌舞形式,不得不让专家们惊叹:谁说江苏没有歌舞剧,原汁原味的江淮戏就是苏北的歌舞剧。

江淮戏盛行于苏北里下河及两淮,唱响于江苏、安徽及大都市上海。民国元年()起,江淮戏艺人韩太和、顾汉章、马麟童、何益山、单金粟、谢瑞龙、何孔标、骆步蟾、武旭东,创建了“九大江淮班”,活跃在上海南市、南码头等地区。之后,江淮戏与徽京班同台演出,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从剧目、唱腔、伴奏到舞美都进行了改革,服装化妆、舞台设计也都有了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淮戏(淮剧)后来居上,在全国地方戏中唱成大戏,被人们称为“淮老九”,居全国地方戏第九。经二百多年发展而成的江淮戏,唱腔委婉清新如行云流水,以抒情见长。音乐伴奏以民族乐器为主,辅以西洋乐器。表演朴实细腻,韵味动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淮戏说白用乡音土语中州方言,句句大实话又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演员的动作——潇洒自如,讲究手势、身段、眼神与人物融为一体。

在两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江淮戏(淮剧)舞台人才济济,英杰满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把淮剧一步步推向辉煌,创作出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剧目,深受百姓的喜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